芍藥 Paeonia Lactiflora(P.albiflora)
別名:將離、離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紅藥等。屬于毛茛科芍藥亞科芍藥屬。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米左右。具紡錘形的塊根,并于地下莖產生新芽,新芽于早春抽出地面。初出葉紅色,莖基部常有鱗片狀變形葉,中部復葉二回三出,小葉矩形或披針形,枝梢的漸小或成單葉。花大且美,有芳香,單生枝頂;花瓣白、粉、紅、紫或紅色,花期4一5月。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藥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芍藥屬植物約35種,分布于歐、亞大陸溫帶地區,根據其生長習性和花盤形狀分為兩組。一是牡丹組,系落葉灌木或亞灌木,花盤杯狀或盤狀,革質或肉質,全包住心皮或包住心皮的基部。我國產三種(不包括變種),即牡丹、黃牡丹和紫牡丹。二是芍藥組,系多年生草本,花盤不發育,包住心皮基部,不很明顯。芍藥組植物約30種,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另有二種產美洲,有的把它們另列為一組,稱美洲芍藥組。
國外產的芍藥組植物,都是花卉的重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種:蕨葉芍藥,花血紅色,原產保加利亞和高加索;淡黃芍藥,花淡黃色,或帶淺綠色至白色,原產黑海和里海之間地區;黃芍藥,黃色,原產黑海和里海之間地區;紅心芍藥,花白至深紅,原產歐洲南部。
我國產的芍藥組植物有八種和六個變種,其中通常直稱為芍藥的,是近代芍藥品種群的主要原種。八種芍藥分別是:草芍藥、美麗芍藥、芍藥、多花芍藥、白花芍藥、川赤藥、新疆芍藥和窄葉芍藥。
草芍藥別名山芍藥、野芍藥,花白色、紅色、紫紅色,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東部、貴州、湖南西部、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陜西南部、山西、河北、東北。在朝鮮、日本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其變種有毛葉草芍藥。
美麗芍藥花紅色,主要分布于云南東北部、貴州西部、四川中南部、甘肅南部和陜西南部。
芍藥花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陜西及甘肅南部。在朝鮮、日本、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其變種有毛果芍藥。
多花芍藥花白色,主要產于我國西藏南部,在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白花芍藥花白色,產于西藏南部。
川赤藥的花多為紫紅色或粉紅色,主要分布于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青海東部、甘肅及陜西西南部。其變種有毛赤藥、光果赤藥、單花赤芍。
新疆芍藥的花紅色,產于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區。
窄葉芍藥花紫紅,產于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及天山山區。有變種塊根芍藥。
芍藥不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藥用。根據分析,芍藥根含有芍藥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種而異。中藥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藥的根,它是鎮痙、鎮痛、通經藥。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癥有效。一般都用芍藥栽培種的根作白芍,因其根肥大而平直,加工后的成品質量好。野生的芍藥因其根瘦小,僅作赤芍出售。中藥的赤勺為草芍藥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瀉肝火之效,主治月經不調、痰滯腹痛、關節腫痛、胸痛、肋痛等癥。
芍藥的種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摻合油漆作涂料用。根和葉富有鞣質,可提制拷膠,也可用作土農藥,可以殺大豆蚜蟲和防治小麥稈銹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