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衛生部公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下稱《指南》),為指導居民合理膳食提供了最新、最基本、最科學的范本,其中建議每人每天保證250~400克糧谷以及薯類食物的攝入量,以滿足平衡膳食的需要。據悉,目前糧谷類食物的需求在人們日常膳食中已基本滿足,薯類卻往往被遺忘。據統計,近20年來,我國居民薯類的攝入量明顯下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每標準人薯類日攝入量1982年為179.9克,2002年下降到49.1克。《指南》建議適當增加薯類的攝入,每周吃5次左右,每次攝入50~100克,而且最好用蒸、煮、烤的方式,可以保留較多的營養素,盡量少用油炸方式,減少食物中油和鹽的含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營養學會榮譽理事趙法伋教授表示,從總體上講,我國居民膳食質量明顯改善,但膳食結構仍不盡合理,碳水化合物攝入下降、超重和肥胖患病呈明顯上升趨勢、高血壓患病率有較大幅度升高等。新膳食指南中強調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以滿足合理膳食結構需要。
他強調,很多人一直誤認為薯類淀粉含量過高,是容易導致發胖的食品,因此對薯類望而卻步,其實大家有必要重新認識薯類。如馬鈴薯富含能夠產生飽腹感的柔軟膳食纖維,一個中等大小的帶皮馬鈴薯(148克)含有2克約占人體每日所需膳食纖維攝入量的8%,食用馬鈴薯有助于控制體重。鉀是一種很有用的能夠通過日常膳食獲取來降低血壓的物質,在20種最經常食用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中,馬鈴薯的鉀含量最高,一個中等大小的帶皮馬鈴薯(148克)含有多達620毫克的鉀,這相當于人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8%,有可能會降低患高血壓和中風的危險。馬鈴薯還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既能當蔬菜又可以做主食,理應成為大眾餐桌上的“主角”。
同時,趙教授指出,由于薯類蛋白質含量偏低,兒童長期過多食用,對其生長發育不利,不能完全代替主食,故要合理搭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