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補啥”不僅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這種以動物臟器來調補身體的方法,來源于中醫治療學中的食療法,對于西醫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因為西方人是不食用動物內臟的。食療法在商朝的《湯神論》中已有記載,《神農本草經》更是對其功效及應用進行了詳述。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發現了動物內臟和人類內臟無論在組織、形態還是在功能方面都十分相似,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提出了“以臟治臟”和“以臟補臟”的學術觀點,這就是中醫食療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法則“以形補形”,俗稱“吃啥補啥”。
古代宮廷中的藥膳有“牛鞭”這道菜,是填精壯陽之品,冬季適量久服可補腎育陽、強筋壯骨。民間的藥膳有“豬腰煲杜仲”(冬季服用),中醫認為豬腰填精補腎,杜仲溫陽補腎,兩者配伍,最適宜輔助治療由于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無力。“核桃仁煲豬腦”(冬季服用),可以養腦益智,有助于小孩的生長發育,對長期用腦的知識分子可起到補腦的作用。“夏枯草煲豬肺”(夏季服用)可以潤肺泄火。
現代醫學已認識到中醫食療法的作用:一是營養作用。如動物腦中含有氨基酸、蛋白質,對人體中樞神經有作用,可治療頭暈、偏頭痛等;二是激素、酶的作用。許多身體虛弱的人,喜歡食用胎盤,因為胎盤中含有促性腺素、催乳素,對一些女性疾病有治療作用;三是抗菌消炎作用。如蛇膽生食可治咳嗽,膽汁具有清肝利膽、清熱解毒的作用,可防治白喉、急性胃腸炎等疾病。
當然,每一種食療都應根據各自身體情況而有所不同。不了解自己身體狀況者,應該咨詢醫生,之后進行長期調補,方能收效,這就是中醫所講究的辨證的原則。
“吃啥補啥”注意宜忌
傳統的養生學認為,“吃啥補啥”也要講究辨證食用。如豬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12、鈣、鐵等,能加強心肌營養,增加心肌收縮力,有補心安神的作用。補血選肝,當以羊肝、兔肝最佳,可用于肝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目痛等癥。補肺氣可選用豬、牛的肺臟,豬肺可清補肺經,適用于虛煩咳嗽、咯血,牛肺適合肺虛氣逆等癥。此外,因豬腦有補腦、補骨髓、滋腎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眩暈、偏頭痛等。羊腦不僅可以補腦益髓,而且還適宜慢性反復發作性頭痛患者食用。
具體的病癥在每個人體內表現不同,食補方法也不盡相同。而且某些食補的方法可能會與某些慢性病“相沖”。例如中醫認為肝能明目,但不適合高血脂患者,就是因為動物肝臟中含有豐富的膽固醇。因此,即使選擇通過食物進補也要嚴格遵守中醫的辨證原則。
以血養血,老少皆宜
動物血液中含有豐富的鐵,而且是極易被人體吸收的血紅蛋白鐵。豬血的含鐵量最高,每100克豬血中的鐵含量為8.7毫克,是缺鐵性貧血患者的食補佳品。值得一提的是,豬血蛋白質含量高,其中的氨基酸比例與人體的氨基酸比例接近,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尤其適合消化功能較弱的老人和兒童食用。
以腦補腦,老人勿食
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健忘,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腎氣逐漸虧虛,不能上榮于腦。而根據“以臟補臟”的理論,豬腦具有補腦的作用。但豬腦屬于高膽固醇食物,而老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病,過多食用高膽固醇食物會加重病情,甚至誘發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老人不適合用豬腦補腦,可選擇魚肉、核桃、黑芝麻等食物來代替。
改善性功能,未必用“鞭”
民間常用動物睪丸、麻雀肉來治療性欲低下、性功能障礙等。這是因為動物睪丸、麻雀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特性。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6個星期內持續食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能明顯改善性功能。因此,性欲低下、有性功能障礙的人不一定要吃動物睪丸或麻雀肉,可適當增加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同時減少脂肪的攝入。此外食用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蔬果能夠促進性激素的產生,也能提高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