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走在街上各種滋補煲湯廣告撲面而來,但各種誤服出現病況的病例也在增多。專家們認為:中國人吃飯習慣要“湯湯水水”,冬季喝補湯更是有滋補功效。但喝湯養生,也講究“對癥”,喝的不對也會增加健康風險。
做媒體工作的張先生近日常感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在和客戶聚餐時,看到餐館推薦有氣血滋補湯,寫明有“清血補氣”等滋補功效。誰知食用后數天,他渾身躁熱,鼻子出血,精神委靡,幾近大病一場。就診時,中醫專家了解了張先生的體質后指出,這是典型的“亂補”,明明體內虛火已旺盛,還在進補含有人參等升火的藥材,胡亂喝湯滋補,結果適得其反。已到中年的老李,其老伴入冬后天天給他喝自制的肉骨滋補湯。由于骨頭湯經長時間熬燉而成,湯中富含嘌呤物質,已有痛風癥狀的老李感覺關節、腳趾疼痛更加厲害了。
專家們認為:節日煲湯更要講究“對癥”。事實上,一種藥膳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人。比如身體比較瘦,可能是火旺,平時要注意養陰。再比如,肉湯里嘌呤偏多,患痛風的人喝了可能會誘發痛風。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絕不能不問寒熱虛實,盲目進補。大多數藥膳滋補湯都含有專門治療某種病癥的中藥,用藥不對癥,或用藥不適合體質,哪怕是平和的補藥同樣有害。
藥材講藥性莫亂放
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指出,在他所接觸的病人中,滋補煲湯亂放藥材成通病。如一些餐館推出的山珍滋補湯,原料寫明有來自云貴高原的野生珍貴食用菌、牛桿菌、雞棕菌等,還有來自東北原始森林的松蓉菌,天然冰鮮菌等,還有靈芝、蟲草等藥材,這么多東西亂放,必然造成混亂。還有一些餐館推出的藥膳更加離譜。號稱“十全大補火鍋”,里面放進八角、桂皮、茴香、當歸、黃芪等辛燥活血藥,再加入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這般“火上加油”又不加說明,有陰虛內熱的顧客吃后豈不發病?
家庭自制滋補煲湯,同樣不講份量,不講究“對癥”.根據衛生部確定的藥食兩用原料共有79種。而市場上能夠買到的遠不止這些。家庭自制“當歸黃芪烏骨雞”,當歸和黃芪兩味中藥與烏骨雞的重量比應為1∶100,即一只重1000克的烏骨雞,當歸和黃芪加入10克為宜,但很多家庭將當歸和黃芪兩味中藥放入時,根本不秤分量。家庭自制骨頭湯、煲魚湯、雞湯最多,一般都認為肉骨或魚骨、雞湯中富含大量軟骨素和骨膠原,能提高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和補充。但富含高蛋白質、高脂肪原料的這些湯,喝多了不僅使人生膩,還會營養過剩,還有使人發胖的潛在危險。
煲湯要葷素搭配
中醫專家指出,滋補湯喝得對能養生,喝得不對也會增加健康風險。單一食物的湯應盡量少喝,如純的蔬菜湯或者菌類的湯,如白菜湯、蘿卜湯、冬瓜湯、菌湯等素湯。純的蔬菜湯雖有清熱作用,但若經常喝這些湯,利尿作用加強,人體有用的津液也隨小便排出體外,這種現象中醫稱為“劫津”.雞湯、肉湯、骨頭湯、魚湯等富含高蛋白質、高脂肪原料的湯,不僅痛風人不能喝,平常人也會營養過剩。
由于平時人們常吃的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素都不全面,即使是富含氨基酸的各種“濃湯”,仍會缺少若干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及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因此,提倡用幾種動物性和植物性食品混合煮湯,不但可使鮮味互相疊加,也使營養成分更全面、更均衡,起到互相補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