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四五年前突然出現張口“牙絞響”的怪病,近幾個月以來連說話時都會有響聲,“咔叭、咔叭”的聲音大到周圍人都可以聽見,而且伴有越來越頻繁的疼痛,特別是晨起時臉頰和耳前都痛得張不開口。小林由此變得很自卑,在人前不敢開口說話,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癥,心情變得非常沉重。后經醫生檢查,發現小林是很常見的口腔疾病,廣東話叫“牙絞”痛,醫學上稱之為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牙絞”痛青睞年輕美眉
這種病好發于青壯年女性,發病率高,是一種多因素導致的顳下頜關節及咀嚼肌群出現功能、結構與器質性改變的一組疾病的總稱。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科黃卓珊醫生介紹,臨床表現為:關節區及咀嚼肌附著區酸脹疼痛不適,特別是晨起時、開閉口時、咀嚼言語時明顯;開閉口出現障礙,如張口過小或過大、張口時偏向一邊或感覺有東西阻擋,下巴要繞過一個障礙物后才能張口;張閉口時可聞及輕重不等的彈響或磨擦音,如“咔、咔”聲、“咔叭、咔叭”聲或者似揉玻璃紙樣的摩擦音;頭頸部疼痛、頭暈、耳鳴等。
“牙絞”痛的病因很多,包括:
①關節本身解剖情況;
②牙齒咬合紊亂:智牙伸長、牙尤其是后牙缺失后久未修復、義齒修復不良、不良充填治療;
③心理因素:焦慮、抑郁以及應激狀態等;
④過度負荷:夜磨牙、緊咬牙、偏側咀嚼以及不良口腔習慣,如嚼口香糖、喜咬硬食等;
⑤創傷:頜面部外傷、咀嚼過程中突然出現的硬性異物、過度大張口、長時間的牙科治療等;
⑥職業性勞損及不良姿勢,如說話過多、吹奏樂器時間過長、唱歌時間過久、用手支撐下巴的不良習慣、伏案工作、打字等職業性不良姿勢;
⑦環境刺激,如頭面部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或刺激時間過長等。
基于“牙絞”痛的病因原因,黃卓珊醫生分析了患者小林的病因主要是關節過度負荷,喜歡嚼口香糖、嗑瓜子,又有偏側咀嚼習慣,即經常只用一側牙齒吃東西,兼之最近工作壓力大應酬多,經常熬夜、唱K。針對小林的情況,黃卓珊醫生為她量體裁衣開出了個性化的治療處方:
1、勿大張口,打哈欠時要注意保護顳下頜關節;
2、均衡雙側咀嚼;
3、避免進食硬物和可能加重關節負荷的食物(如口香糖、瓜子等);
4、保持精神樂觀、放松、心胸開闊的精神狀態,注意勞逸結合;
5、局部理療如半導體激光、熱敷等;
6、進行咬合板治療。
治療“牙絞”痛要循序漸進
雖然給小林開的是個性化處方,但黃卓珊醫生強調,不是所有“牙絞響”“牙絞痛”都可以套用以上處理方案。黃卓珊醫生表示,首先,任何疾病的治療都必須先明確診斷,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必須跟頜面部深處腫瘤、鼻咽癌、顳下頜關節炎、類風濕性顳下頜關節炎、耳源性疾病、頸椎病、莖突過長癥、癔病性牙關緊閉、破傷風牙關緊閉、先天性顳下頜關節畸形等相鑒別。
其次,顳下頜關節紊亂病作為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包括咀嚼肌功能紊亂、關節內紊亂、骨關節病等多種類型,每一類型又有不同亞型。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治療有其基本原則,但是不同的分型治療的重點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臨床醫生針對可能病因進行具體分析后,制定循序漸進的治療方案。
但總體來說,顳下頜關節紊亂病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一般先進行健康教育及自我治療,再進行對癥的非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封閉治療),最后進行有針對性的非手術治療(心理治療、手法復位、肌功能訓練、封閉治療、牙合墊、活動義齒修復)。經可逆性的非手術治療后,患者病情無明顯好轉時,應根據病情及病因積極進行不可逆的非手術治療,包括調牙合、固定修復治療、正畸治療、智齒或錯位牙拔除等。必要時行關節鏡手術或開放手術治療。
黃卓珊醫生表示,顳下頜關節疾病不是一時形成的,對于患者來說,了解自我調理的各種方法并堅持實施,可以對系統治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舒緩緊張情緒,保持良好心態;
②避免張口過大、張口時間過長;
③避免咀嚼過硬、過韌食物;
④關節區濕熱敷;
⑤使上下牙列自然分開,保持一個良好的姿勢以使下頜得到適當的休息并進行適當的開口訓練;
⑥輕輕按摩關節區及周圍肌肉;
⑦出現相關癥狀應至正規醫院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