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響,蟹腳癢,現在正是吃螃蟹的最佳時節。雖說螃蟹的營養價值很高,但中醫專家表示,吃螃蟹宜忌很有講究,食用時一定要趨利避害。
【益】
吃螃蟹對術后、病后恢復有益
鄭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張勇介紹,中醫對蟹的藥用價值認識有悠久的歷史,據《隨息居食譜》記載:“補骨髓,滋肝陰,充胃液,養筋活血,治疽愈核”。近代,《中藥大辭典》說其功用主治謂:“清熱、散血,續絕傷,治筋骨損傷,疥癬,漆瘡,燙傷”。
“從中醫上講,蟹肉不但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蟹殼也有治療陰虛,滋養骨骼,甚至抗癌等作用。”張勇說,蟹的營養價值眾所周知,在蟹的可食部位,每100克含蛋白質14克,脂肪2.6克,碳水化合物0.7克,鈣0.141克,鐵0.08克,維生素A230國際單位,核黃素0.0051克等,這些都是人體必需的元素。
其中,蟹肉中的蛋白質含量極高,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等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蛋白質中有主要的氨基酸20種,而蟹內即有10余種,所以對手術后、病后以及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消耗大量蛋白質而需要補充營養的人,是大有益處的。
此外,蟹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對皮膚的角化有幫助;對兒童的佝僂病、老年人的骨質疏松也能起到補充鈣質的作用。
【弊】
蟹爪可能造成流產
孕婦慎食
許多人都說孕婦不可以吃螃蟹,但去問西醫大夫,他們大多都說少吃不打緊。那么究竟孕婦能不能吃螃蟹?
對此,張勇介紹,中醫講,懷孕是集男女氣血之精華,需要清靜、安寧,不能動血,否則會動胎氣。而螃蟹有活血化淤的功效,會使胎氣不安。南北朝時期梁朝名醫陶弘景的中草藥經典書籍《名醫別錄》中講:“蟹爪,破包墜胎。”意思就是吃蟹爪會導致流產。
張勇說,蟹爪有活血化淤、消腫的功效,孕婦吃后血流更暢,造成胎動,進而流產。因此,建議孕婦盡量不要吃螃蟹,尤其是蟹爪。
螃蟹性寒,并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較高膽固醇,因此,除孕婦外,老年人和兒童也不宜多吃螃蟹。
另外,張勇還提醒,有過敏史或有蕁麻疹、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炎的人,最好不要吃蟹;腹瀉、胃痛、感冒、發燒或本身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吃蟹,因為蟹屬寒性食物,蛋白質、脂肪含量高,不宜消化吸收,同時會加劇脾胃不適,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膽囊炎、膽石癥、肝炎、急慢性胰腺炎以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盡量少吃或不吃蟹,更不能以酒伴蟹開懷暢飲,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上述疾病的急性發作。
螃蟹含膽固醇較高,冠心病、動脈硬化癥、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的患者,食用含膽固醇過高的食物,會引致膽固醇增高,加重心血管病的發展,因而應少吃或不吃螃蟹(尤其是蟹黃)。
【忌】
不吃生蟹、死蟹,不宜與柿子同食
張勇介紹,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吃螃蟹也要講究吃法,即不要生吃螃蟹,不要吃死蟹。“有種很流行的吃法,生吃醉蟹。這種實用方法其實很不安全。一般我們常吃的螃蟹都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蟹,在它們的甲殼、蟹鰓及腸胃內布滿了各類細菌,若是將這些細菌或寄生蟲吃進肚子,輕則導致生病,重則會引起中毒或傷及內臟,所以在食用前應先將螃蟹徹底沖刷干凈,以蒸熟或水煮方式煮透后,才能確保吃得安心。”
另外,別吃死蟹。張勇介紹,螃蟹被捕獲后常因想掙脫而造成體內乳酸增多,這會導致螃蟹死后體內的細菌迅速繁殖并擴散到蟹肉中。細菌會分解螃蟹體內的氨基酸,進而產生一種有害物質“組胺”,引起過敏性食物中毒;另外可能產生的物質是“類組胺”,會引起嘔吐、腹痛、腹瀉,因此挑選螃蟹時一定要注意。再者,即便是煮熟的螃蟹久放后也不宜食用。
中醫講:“凡柿同蟹食,令人腹作瀉。”因此,在吃螃蟹時,切不可與柿子同食,因為蟹含豐富蛋白質,而柿的鞣酸很多,兩者同吃,會凝固硬化。此外,蟹和柿都屬寒涼之物,同時進食過量容易引致不適。另外,茶水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因此吃蟹的時候不宜喝茶。
張勇最后還提醒喜愛吃蟹的人,因為螃蟹性寒,因此螃蟹不宜多吃,每次80克為宜,吃完后最好喝上一碗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