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豆類對健康的好處實在太多,但還是很難扭轉人們的一個固有觀念———痛風病人不能吃豆類食品,無論是豆漿、豆腐還是紅豆、綠豆,似乎痛風病人和高尿酸血癥的患者就只能繞道而行。理由呢,自然是嘌呤含量太高。事實是這樣的嗎?難道豆制品和豆類真的會引起痛風嗎?
文/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范志紅
豆制品經加工,嘌呤含量大幅下降
雖然大豆的嘌呤含量略高于瘦肉和魚類,但經過加工,制成豆腐、豆腐干等之后,因為擠去了“黃漿水”,其中溶解了很大一部分嘌呤,因而豆腐、豆腐干等產品的嘌呤含量已大幅下降,其含量比肉類魚類還要低,高尿酸血癥的病人可以用豆制品來部分替代魚肉類。同時,打豆漿的時候加入大量水,故而豆漿中所含嘌呤已被稀釋,每日喝一杯豆漿(注意不是大量喝)并不會引起嘌呤攝入量的明顯增加。至于紅豆、綠豆,原本嘌呤含量就偏低,每天吃的數量又很少,在煮粥或打豆漿時加一小把,不會對痛風病人產生不良影響。
其實,仔細想想就能明白。痛風病人發病前都是怎么吃的?無非是大魚大肉、海鮮河鮮,加上啤酒、白酒,沒聽說誰是因為每天吃青菜、豆腐、粗糧、豆類而患上痛風的。
不過,這些邏輯分析似乎還不能說服大部分醫生,他們還在繼續給予高尿酸血癥患者“不能吃豆”、“不能吃豆制品”、“不能喝豆漿”之類的忠告。如果看看下面兩篇有關大豆與痛風的文獻,或許會更加信服一些———
《亞太臨床營養學雜志》2011年發表一篇報告,調查了亞太地區的醫學工作者,結果有48%的人認為大豆制品會導致痛風。然而,現有的6項相關流行病學報告證實,食用大豆制品和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癥以及痛風發作之間沒有任何關系。膳食干預研究發現,食用大豆制品的確升高了血尿酸水平,但升高的幅度非常有限,完全達不到值得引起臨床關注的水平。作者的結論是,以現有的臨床和流行病學證據而論,完全不支持“吃大豆制品會導致痛風”的醫療傳說。
另一項在中國中年男性中進行的研究發現,膳食中的蛋白質總攝入量與高尿酸血癥之間有相關性,但其中動物性蛋白質有提升危險的趨勢,而植物性蛋白質則有降低發生高尿酸血癥危險的趨勢。在所有食物類別當中,海鮮類食物與高血尿酸水平之間的關系最為緊密,大豆制品則呈現負相關的關系。研究者的結論是,吃海鮮類食物增加患高尿酸血癥的危險,而豆制品則降低這種危險。
富含果糖食物和甜飲料與痛風相關
臨床營養研究認為,在高尿酸血癥發生的問題上,內源性代謝紊亂是主要原因,外源性高嘌呤食物是次要原因。引起內源性尿酸產生增加的食物因素,如酒精和甜飲料,本身并不含有嘌呤;而大豆、粗糧等食物雖然比精白米、精白面粉嘌呤含量略高,但并不會大幅度增加內源性的嘌呤物質產生。
肥胖是痛風的重要風險因素,所以決不能因為某些高脂肪食物嘌呤含量低就放心食用。比如說,炸薯片嘌呤含量甚低,但它不僅營養價值低,而且對于控制體重極為不利,比豆腐更不適合痛風病人食用。相比而言,有研究證實,豆類食物有利于提高飽腹感和控制體重。
這里要特別提醒,富含果糖的食物和甜飲料絕對不適合痛風病人食用。流行病學研究也有大量證據表明,多喝甜飲料會大大增加女性患痛風的危險。一項2010年發表的研究表明,在22年的追蹤當中發現,含糖碳酸飲料與痛風危險有顯著相關性,每天喝1聽以上的含糖碳酸飲料,與一個月只喝一聽的女性相比,患痛風的危險是后者的1.74倍,而每天喝兩聽或更多的人是2.39倍。在12-18歲青少年中所做的5年跟蹤調查也發現,喝含糖飲料顯著提高了血尿酸水平。
碳酸飲料被人們所喜愛的原因之一就是清涼感,而這種低溫下變得更甜的感覺是果糖所帶來的。即便是蔗糖(日常所吃的白糖),分子中也含有一半的果糖,同樣有促進血尿酸提高的作用。由于果葡糖漿和蔗糖是日常甜食的最主要甜味來源,因此,各種含糖飲料和含糖食品均有促進痛風發生的潛在危險。
因此,或許我們應當這樣對高尿酸血癥患者提供忠告:用豆腐替代一部分魚蝦、肉類是無害的。如果沒有吃豆腐,那么每天可以喝一杯豆漿,但是千萬不要在里面放糖。
溫馨忠告
說血尿酸高的人可以適量吃豆制品,是說替代魚肉蛋類食品,蛋白質和嘌呤總量不能增加。絕不能在吃魚肉蛋之外再加豆制品。量也要控制,建議限制在每日30克大豆之內,換算成北豆腐不超過90克,或濃豆漿不超過1碗。不建議服用任何蛋白粉類產品,少吃仿肉豆制品,不吃油炸豆腐、鹵制豆干。如果食用后身體有任何不適,立刻停止。
【相關閱讀】
過量食用豆腐易導致五種疾病
痛風患者等四種人不宜吃豆腐
餐餐吃納豆結果引發急性痛風?
多吃豆會吃出啥病來呢?
豆制品也可能誘發痛風
痛風者不要拒絕豆腐
給愛吃豆類食品的人提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