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博上展開了一場關于“兒童能不能吃粗糧”的熱烈討論。本報記者對各方觀點一一摘錄,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示。
粗糧,兒童少吃為宜?
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首席顧問葛可佑認為:“1.粗糧蛋白質品質較差,消化率較低,而兒童的胃容量又較小,所以粗糧吃多了不易滿足兒童對蛋白質和能量的需要。2.兒童胃腸道的功能還不夠完善,消化能力不夠強,接受粗糧可能會有些困難,所以少吃為好,但也不是不能吃,如小米粥、綠豆沙等比較柔軟的也是可以吃的。”
葛可佑指出,“兒童不宜多吃粗糧”是一個籠統的說法,相對應的是“成人可以多吃些”。這和說“胃腸有毛病的不宜多吃”相對應的是“胃腸健康的可以多吃些”是一個道理。關于食物就是個多吃些和少吃些的問題,適宜就多吃些可能有好處,不適宜就少吃些。
葛可佑又按兒童的成長階段進行細分,認為嬰兒應當禁止吃粗糧;幼兒要參照輔食添加的原則試用;學前兒童可以放開一些,但還是少吃點,主要為培養他們適應多種食物的能力;學齡兒童可以適當增加,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決定。葛可佑還建議,精心制作的混合谷物糊或者是合理加工的全谷類食品可以多吃些,如果是窩窩頭、高粱米飯之類最好少吃點。
粗糧做成粥或糊,易于消化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提出,兒童不吃粗糧,不利于成年后實現粗細搭配的良好習慣。她對粗糧的蛋白質質量問題進行仔細分析:玉米、高粱和小米蛋白質含量不足,且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低于米和面,在幾十年前嚴重缺乏動物性食品的情況下,僅吃粗糧和蔬菜,無法滿足兒童的膳食蛋白質供應。但是,現在已經有足夠多的魚肉蛋奶,賴氨酸的供應不成問題。大城市兒童肥胖率高,天天魚肉蛋奶,如配少量粗糧,能量和蛋白質是不必擔心的。
面對種類繁多的粗糧和雜糧,范志紅從營養成分角度主張,能夠部分替代白米白面供應碳水化合物的雜糧,如紅豆、綠豆、蕓豆等淀粉豆類,蓮子、芡實、薏米等含淀粉種子,栗子等含淀粉堅果,以及燕麥黑麥等全谷類,很多營養指標都優于白米白面。擴大主食的原料來源,對改善主食營養品質很有意義。針對粗糧的消化問題,范志紅指出,過去粗糧主要是指玉米、高粱、小米等,且烹調器具比較原始,的確不易消化吸收。我小時非常不愛吃純玉米粉窩頭和干硬的小米飯。這是因為這些谷物中直鏈淀粉含量高,烹調后很快老化變硬。但現在有了壓力鍋和豆漿機,烹調成粥或糊后質地足夠柔軟口感很好,消化率問題能夠解決。
對于認為兒童不能吃粗糧的觀點,范志紅認為,首先看吃什么品種的粗糧。不是每一種都有脹氣問題。其次看你的消化系統功能如何,品嘗不同品種,看身體有什么反應,喜歡哪些品種。比如小米、大黃米、高粱等對消化系統都很溫和,民間甚至認為有利于胃腸疾病康復。
城市孩子,應增加粗糧
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王興國提出觀點:粗糧蛋白質品質較差,消化較難,這些都是相對的,可以通過搭配互補提高蛋白質質量,可以通過改進烹調方法如煮粥、磨粉、發酵等來提高吸收率。畢竟粗糧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要超過白米白面,因此別輕言兒童不宜吃粗糧。兒童吃一些粗糧,營養更好,吸收無礙,有助于養吃粗細搭配的好習慣。如果兒童期不吃粗糧,長大后很難粗細搭配。他表示,至于粗糧應占的比例,他更贊成《美國居民膳食指南2010》的主張,即粗糧占一半,不分兒童和成人。如果一個兒童從小不吃粗糧,長大后是很難接受粗糧的,粗糧不是兒童的禁忌。考慮到中國人膳食中谷類總量遠超美國,中國膳食指南主張每天吃粗糧50~100克,但這并不能作為反對提高粗糧比例的理由。王興國指出,小米粥、玉米糊、燕麥粥、新鮮玉米、全麥面包、全麥面餃子、綠豆粥、紅豆飯等都是非常適合兒童的粗糧,營養價值比白米飯、饅頭高,在消化方面無困難。
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成員、《吃的真相》作者云無心提出,粗糧中的膳食纖維對兒童有益無害。粗糧的核心是膳食纖維,目前城市的大人和孩子都達不到營養推薦值。他認為,對于貧困地區營養不良的孩子,可以減少粗糧;但是城市孩子營養過剩是主要問題,應該增加粗糧。
普通網友也紛紛發言,反對“孩子不宜吃粗糧”的觀點。網友“skymedia3”說,小的時候家家都有定量的粗糧,窮地方就更不用說了,三餐以粗糧為主。網友“微禪”說,對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兒童來說,洋快餐比粗糧的缺點多得多,真沒想到,現在的營養“專家”開始教育小朋友抵制粗糧了。而號召只有粗糧吃的小朋友們抵制粗糧就更可笑了,難道讓他們喝西北風?
網友“海音11”現身說法:孩子手有時脫皮,我常熬小米粥給她喝,同時買些糙米,煮米飯時,放一把,很快就好了。我還經常給孩子吃紅薯、玉米、豆類、莜面,蒸饅頭也放些玉米粉,沒覺得不好,反而感到孩子面色紅潤身體結實了。
【相關閱讀】
兒童多吃粗糧 成年不易患心臟病
兒童過敏治療的關鍵:糙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