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大家都喜歡在超市買點冰飲消暑,在健康型冰飲中益生菌飲料可算是首當其沖的主力軍,現在大家普遍認為益生菌有利于腸道清潔,就如同廣告所說“一百億個活的乳酸菌幫腸道做運動,腸子漂亮,人就美,越活越開心。”那么,酸奶中的益生菌是不是真的可以當做藥物呢?益生菌又是怎么治病的呢?
一。益生菌也是藥嗎?
有一位女性患者,患有尿路感染,但一用抗生素就出現腸道功能紊亂乃至腹瀉。去醫院就診時,醫生給她開了一種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的藥物,為了讓她更容易理解,大夫說其實就是益生菌。這個詞對這位患者不陌生,她知道酸奶里就有益生菌。她很迷惑,益生菌也是藥嘛?如果益生菌能治病,那喝酸奶不吃藥行不行?她有點懷疑醫生是為了收入多給她開了不必要的藥物,可又不敢貿然詢問。
其實,益生菌(Probiotics)學名叫微生態調節劑,源于希臘語“對生命有益”。它們是長在人體腸道內,通過改善人體腸道菌群微生態平衡而發揮對健康有益作用的活菌制劑及其代謝產物的總稱。
若把益生菌做成微生態制劑,就成為保健藥品,但不像其他藥品一樣具有很快的藥效。我國目前對保健品與藥品的界限劃分比較模糊,國內獲得國藥準字批號作為藥物出售的單一菌種的制劑有麗珠腸樂(雙歧桿菌)、促菌生(蠟樣芽胞桿菌)、整腸生(地衣芽胞桿菌)、米雅(酪酸菌芽胞活菌制劑)等。國內獲得國藥準字批號作為藥物出售的多菌聯合制劑有媽咪愛(枯草桿菌、腸球菌二聯活菌),金雙歧(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培菲康(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和思連康(嬰兒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蠟樣芽孢桿菌)等。
二。酸奶能代替微生態調節劑嗎?
由于微生態調節劑的作用完全取決于活菌的質量與數量,只要益生菌數量足夠,存活良好,無論是通過食品吃進去還是藥品服進去,應該說都是可以的,不過,怎樣確定益生菌的數量與質量,確實是日常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先吃酸奶等含益生菌食品,若效果不佳,再換用制成藥品的制劑,服用時請遵醫囑。
微生態調節劑一般只是輔助治療,沒有必須使用之說。如果患者因細菌感染,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后,出現腹瀉,吃酸奶后無效或不宜吃酸奶,在醫生排除了消化道病原菌感染,且確實存在腸道菌群比例失調的情況下,可酌情使用,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開藥,并請在服用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尤其是其中的注意事項。另外,有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便秘、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也可考慮使用。
三。益生菌并非人人有益
國內外有報道顯示:服用益生菌食品或藥品后,益生菌有可能通過腸道進入血液,造成菌血癥甚或敗血癥,如果益生菌停留在心臟瓣膜上,可引起感染性心內膜炎;也有因服用含益生菌食品或藥品出現D-乳酸酸中毒者,個別出現過敏反應。所以,服用益生菌,也應該慎重,尤其是一些重危病人、免疫力極其低下病人、重癥胰腺炎、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消化性潰瘍、胃酸過多、胃腸道手術后的病人、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不宜使用。
2008年,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研究者在柳葉刀雜志上報道了益生菌可能會引起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腸道致命性局部缺血危險。由于益生菌對目前多種抗菌藥物不敏感,具有耐藥性,所以,在腸道內,也有可能把自身的耐藥基因轉移給其它敏感細菌,導致其它細菌產生耐藥性。所以,還不能說益生菌對所有人都有益。
四。益生菌要發揮功效,必須是“活菌”
超市出售的益生菌飲品的功效重在“活”,必須低溫冷藏保存。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中活性益生菌的數量,一般保質期在1個月內,冷藏溫度控制在2-10℃左右。建議放入冰箱保存,避免在溫度太高或者陽光直射的地方保存,這樣會引起里面活菌過度發酵,口味變酸,保健效果受影響。不宜購買常溫下出售的益生菌飲品或需要冷藏而未冷藏的藥品。
益生菌的活性會隨著溫度升高而提升并進入發酵過程,長時間常溫保存容易造成飲品口味變化。當溫度超過60℃時,益生菌即進入衰亡階段。因此,益生菌飲品最好是在冷藏條件下取出后直接食用,避免微波爐、煮沸等高溫加熱;益生菌藥品需用溫開水送服,如果用超過60℃的開水送服,效果不好。避免與抗生素同服,如果患者正在使用某種抗菌藥物,而益生菌恰好對其敏感,則益生菌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
一般來說,每天喝1瓶(約100ml相當于含100億個活性乳酸菌計)活菌酸奶就能滿足人體需要。藥品制劑按說明書使用。
益生菌飲品和藥品雖然可以單獨服用,但最佳服用時間為飯后。因為食物中和胃酸后,更有利于活菌不被胃酸破壞順利到達腸道發揮作用,所以飯后飲用或服用效果更佳。
總之,益生菌并非萬能,目前國內外醫學界并不推薦所有人都去服用,只有在身體健康狀況需要時正確地服用,才能獲益。
【相關閱讀】
益生元益生菌作用被夸大 正常人群不必額外補充
學“腸”識,拒做腸囧族
有“菌”就有作用?益生菌幾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