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把養生當成生活重心,如果哪天沒按程序吃飯睡覺洗澡,就感到焦慮
如今,“全民養生”是個熱門話題。五花八門的養生學說及養生節目、書籍充斥市場。重視養生當然不是壞事,但有專家提醒,現在不少人把養生作為生活的絕對重心,給自己的衣食住行制定一整套“養生程序”,如果哪天沒按程序執行、漏掉其中一項,或者身體有丁點兒不適,就會感到焦慮。這類非理性養生,或者說過度養生現象并不少見。
上周,通過對1020名重慶居民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85%的人坦言當前過度養生也是一種病。
受訪者中,32%的人自稱是熱衷養生的“養生控”;50%的人感覺身邊存在不少“養生控”。
故事
啥時候吃飯洗澡上廁所
老媽有一整套程序
“關注養生是好事,但現在很多人的路走偏了。”家住九龍坡區同天綠岸小區的高小姐告訴記者,她的母親現在對養生著了魔,聽說黑木耳稀釋血液,就買了五六斤囤在家里,無論燉湯、做菜,都會放很多進去,“每次吃飯,整個桌子滿眼都是黑漆漆的木耳,毫無食欲。”
這還沒完,早上7點到9點必須吃早飯、排便;飯后必須散步,且之后1小時內不能洗澡,4小時內不能睡覺;每天必須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果蔬,且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這是高小姐的媽媽每天遵守的準則,都是從書上看到的。
家住沙坪壩區的80后公務員邱易波稱,自己快被妻子逼瘋了。一年前,邱先生的妻子在看過一篇談睡眠質量問題的文章后,為自己定下計劃:晚上必須10點睡覺,并保證8小時睡眠。從此,妻子整天為睡眠糾結。
“有時沒睡夠8小時,她會焦慮,第二天要提前睡覺‘補’起來。比如晚上11點才上床,她一定會在第二天多睡1小時,即使睡不著。她還經常因為我的睡眠時間沒那么精確而發火。”
邱先生告訴記者,不到一年時間,妻子就患上失眠癥。“因為她總擔心睡不夠,總認為自己沒睡好,怎會不失眠?”邱先生說,妻子最近又看了篇報道,說每天睡7小時最佳,少了不行,多了也不好,“她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失眠是這樣造成的。當然,試了一段時間,還是失眠。”
在邱先生看來,像妻子這樣非理性的過度養生,不但不利于健康,反而有害身心。現在很多人都有這種過度養生的趨勢。
本次調查中,85%的受訪者認為,過度養生也是一種病。訪談
一些養生書籍太夸張
專家看了都生氣
對于過度養生現象普遍的原因,67%的受訪者認為源于“食品信任危機”;64%的人認為,是一些養生節目、書籍誤導消費者;48%的人將原因歸結為一些人“缺乏基本的醫學常識”。
重慶市養生保健學會執行副會長、第三軍醫大學教授吳力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看過一些網站的養生欄目和養生書籍后,經常感到“很生氣”。
“有些養生知識太夸張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吳力克說,大家開始重視養生,是好現象。但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人急功近利,走向了非理性的道路,所以才有了形形色色的“養生大師”走馬燈似地粉墨登場,各種養生書籍一直穩坐各網站暢銷書排行榜,有關衣食住行的各類消費品開始削尖腦袋,往“養生”這個概念里鉆。
吳力克指出,不少人過度養生,與一些商家和媒體的推波助瀾有很大關系。一些商家為推銷產品,告訴消費者“你必須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必須如何才能更健康、少生病”,由此讓一些缺乏醫學常識的消費者,感到焦慮與恐慌。“商家那么做,其實就是為了宣傳自己的產品。但很多養生保健品并沒有說的那么好。”
“很多人一聽說吃蔬菜好,就不吃肉了。但人體必需的膽固醇和脂肪,需要從肉制品中攝取。”吳力克強調,民眾在養生過程中要遵循“多樣性”和“均衡”原則,不能聽風就是雨。另外,大家要從正規、權威的渠道獲取養生知識,不要聽信“小道消息”。
北京市衛生局曾在2011年遴選出251名北京健康科普專家,并對外公布。這也是北京市首批經過官方認證的養生專家。
不少人認為,在養生節目和書籍良莠不齊的今天,北京的做法值得借鑒,但更關鍵的是,民眾要養成理性的養生觀,以平和的心態看待養生。
背景>
當下越來越多“養生控”的出現,使得養生保健品市場迅速繁榮。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孟冬平透露,目前我國健康產業年產值約5600億元,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務業產值達3000億元左右。
預計到2015年,整個市場規模將超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到2020年,市場總量將突破4500億元。
【相關閱讀】
養生:凍豆腐PK鮮豆腐 哪個更有營養?
養生警惕:吃番茄有三大禁忌 千萬不可亂吃
驚蟄節氣吃梨養生 梨的食用方法及食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