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秋令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芡實正具備了這一特點。秋季及時進補芡實,不但能健脾益胃,又能補充營養。
中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主要的功用是補脾止瀉、固腎澀精。《神農本草經》將芡實列為補中上品,認為它能“益精氣,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仙。”《本草擇要綱目》說“糯米合芡實作粥食,益精強志,聰耳明日,通五臟,好顏色。”《滇南本草》載:芡實能“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民間有用芡實60g,紅棗10枚,花生30g,加入適量紅糖水煮成大補湯,具有易消化、營養高、調補脾胃、益氣養血等功用,對體虛者、脾胃虛弱的產婦、貧血者有良好功效。芡實與瘦肉同燉服,對解除神經痛、關節痛、腰腿痛等虛癥有一定功效。用芡實50~100g燉老鴨作食,可治虛煩瀉泄、腎虛多尿等癥。用羊脊骨(帶肉)煎熬取汁,加芡實粉200g,同制成羹,食時加生姜汁10g,并入五味調和,空腹食之,對濕痹、腰膝酸痛有效,且能益精氣、利耳目。用芡實60g,北芪15g,同煮食之,有補腎作用,可治遺精、白帶和多尿等癥。若將芡實與糯米或粳米一起煮粥,再加點蓮子、桂圓,晨起食之,可寧神定志。
在臨床上,芡實可用于治療脾虛不運,久瀉久痢。例如,取芡實15克,黨參、白術、茯苓、山藥、赤石脂、干姜各9克,粳米35克,組成“強中桃花湯”,可以治療脾胃虛寒,滑瀉不止。芡實又常用于治療夢遺失精。方用芡實、金櫻子(去毛)各等份,水泛為丸,此即水陸二仙丹,每次服9克,每天兩次,治療腎虛精關不固、遺精早泄、遺尿等癥效果良好。此外,芡實30克,與阿膠9克、黨參15克、龜板24克、山萸肉12克,共同組成“五味固沖湯”,還可以治療沖任虛損、崩漏帶下和月經過多。而濕熱帶下,則需用芡實加黃柏、山藥、白果、車前子等藥,以清利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