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牌(中國)有限公司 邵健群
關鍵詞:食品,安全,潤滑劑
摘要:食品安全越來越成為人們擔心和關注的焦點。食品污染必然危害食用者的健康。同時對生產商而言也是致命的,污染食品的召回、執法部門的處罰、消費者的索賠與不信任不僅會造成巨額損失,而且會嚴重損壞品牌形象,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和刑事責任。潤滑與食品安全密切相關,因為在機械化的食品生產過程中,潤滑劑可能會與食品接觸并污染食品。因此食品企業必須有嚴格、科學的潤滑管理,在關鍵點(CCP)上要使用食品級潤滑劑,將潤滑納入HACCP認證之中。
正文:
有關食品污染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這里列舉幾則報道。
2002年7月17日,中國國家衛生部發表公告,責令某公司收回7個批次的嬰幼兒奶粉。事情起因于丹麥畜牧業和食品管理局2002年7月7日的通報,丹麥Arinco公司2002年1月3日至2002年6月28日為上述公司生產的嬰兒奶粉被含有細小鐵質微粒的潤滑油污染,涉及產品1110噸。
2002年11月8日,澳洲新西蘭食品標準組織(FSANZ)發布召回公告,澳大利亞“Big Thirst”牌瓶裝軟飲料在生產過程中被潤滑劑污染,要求10月17日以后售出的產品必須全部召回。
2000年6月16日,美國農業部(USDA)食品安全與檢測部門(FSIS)宣布,一家密蘇里州的企業在接受用戶投訴和跟蹤調查后確認,其“農田(Farmland)”牌精選火雞胸脯肉片(標號P2122、05年7月前食用)曾與非食品級潤滑油接觸,自愿召回86000磅產品。
以上三則報道有兩個共同點,第一個共同點是食品因污染而召回,第二個共同點是污染元兇為潤滑劑。這多少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一般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檢查僅限于查看保質期、有無異味、異物,對深層次的污染因素則很難知曉,如在生產、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潤滑劑和其他化學品污染、機器零件和油漆污染等。這種內在的污染控制完全仰賴于企業的生產管理和政府的監管。
凡是機器就需要潤滑,食品機械也不例外,有潤滑就存在潤滑劑接觸食品的可能性。隨著食品生產機械化與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潤滑點及潤滑劑用量也越來越多,客觀上增加了潤滑劑與食品接觸的機會。潤滑劑含有多種化學成分,普通工業潤滑劑的某些成分攝入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接觸食品就會造成食品污染。
例如,餅干、面包、冰淇淋及快餐食品的傳送帶上方的驅動裝置可能造成潤滑油污染食品(圖1);食品原料攪拌罐、發酵罐上方的攪拌器齒輪箱,如果潤滑油泄漏會直接污染食品(圖2);罐裝飲料生產線上的封蓋機,潤滑油直接接觸蓋子(圖3);餅干廠、面包廠及快餐店的和面機,攪拌主軸上的潤滑脂可能掉進面糊中(圖4);牛奶、乳品、瓶裝水及食用油生產線上的離心機、原料泵等都存在潤滑劑與食品接觸的可能;屠宰場、肉制品廠的刀、鋸、絞肉機的潤滑劑則可能污染肉類食品。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原文下載: 《潤滑與食品安全》.doc可見,潤滑劑污染食品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但實際上又常常被忽視。因為少量潤滑劑分散到食品中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痕跡,不易引起食品色、香、味和質地的不良變化,也就不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生產者的重視。在開展HACCP活動時,應該將潤滑納如其中,食品生產線上的所有潤滑點都應該是控制點(CP),而且通常是關鍵控制點(CCP),應該使用食品級潤滑劑。涉及范圍還包括食品原料和包裝材料的生產過程中的關鍵點。
目前有關食品級潤滑劑各國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國際上普遍接受的是美國的標準,即FDA和USDA有關潤滑劑的條款。
美國聯邦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是食品準入的權威機構,其主要目標是保護本土消費者免受有害食品和藥品的傷害。對于可偶然接觸食品的潤滑劑也就是俗稱的食品級潤滑劑,美國聯邦法規FDA 21 CFR 178.3570條款中詳細列出了其許可成分。潤滑劑生產企業在開發食品級潤滑劑時一般遵循此規定。
美國農業部(USDA)專門負責監測農業及農產品相關的所有活動。USDA將涉及食品生產、運輸及儲存的潤滑劑分為兩類,并曾接受注冊和認可。一類是可偶然食品接觸的潤滑劑,即H1類;另一類不允許接觸食品,即H2類。自1998年9月起,USDA 停止了對油品的認可,這方面的職能由非營利性的國家衛生基金會(NSF)繼承,接受食品級潤滑劑的認可申請,獲得認可的產品在NSF網站上公布。食品生產企業可以從該網站上查詢食品級潤滑劑的最新信息。
消費者有權利享用安全健康的食品,政府則有權力來監督食品制造商的行為。食品企業是確保食品衛生的第一責任人,有責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來避免食品污染,采用符合FDA和USDA規定的食品級潤滑劑是必要措施之一。
根據對國內飲料、乳品、冰淇淋、餅干及快餐等行業多家企業的實地考察,可以發現,外資企業的食品安全與品牌保護意識一般較強,對潤滑管理非常重視,而且在關鍵部位(CCP)都會采用食品級潤滑劑,這主要是從國外母公司移植來的先進管理規則和企業文化,也是其品牌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之一。有一部分國內企業在這方面也開始起步,進行HACCP認證,并引入食品潤滑管理的概念。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多數國內食品企業包括一些知名企業尚沒有意識到潤滑劑對食品安全的潛在危害,也沒有把食品安全與品牌形象聯系起來,自然也就忽視了潤滑與品牌安全及企業利益的關系。
食品企業沒有在關鍵控制點(CCP)上使用食品級潤滑劑可能有多種原因:
一、潤滑被當成企業經營構成中一個非常小的部分,處于微不足道的地位,沒有人也沒有相應的制度來管理潤滑。
二、孤立地看待潤滑問題,認為潤滑的目的只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轉,忽視或者沒有認識到潤滑可能對食品安全潛在的危害。
三、成本因素。食品級潤滑劑的價格要高于普通潤滑劑,在目前尚沒有嚴格潤滑監管的大環境中,食品生產中使用價格低、但有危害的普通潤滑劑就成了普遍現象。
FDA對食品級潤滑劑的成分有嚴格的要求,其組成是無害的合成油和添加劑,成本自然高于以礦物油為基礎的普通潤滑劑。誠然,追求利潤是一切企業的本能,但食品企業應該始終把公眾健康放在第一位,雖然使用普通潤滑劑代替食品級潤滑劑可以實現節約成本的短期利益,卻為公眾健康和企業品牌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食品污染丑聞近來常常出現在媒體上,引起公眾的恐慌和譴責,由此對企業形象和市場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媒體的觸角已經伸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和生活的各個層面,任何有轟動效應的事件都躲不過媒體的聚焦和公眾的矚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和生活質量,對于涉及健康的事件均十分敏感。如此一來食品企業的經營者隨時都面臨著品牌保衛戰,而所面對的強敵之一就是自己,是自己的衛生措施、生產工藝、潤滑管理和質量控制。
在食品及相關材料的生產過程中使用普通潤滑劑而非食品級潤滑劑也許可以取一時之巧,但卻可能毀了一個品牌、葬送整個企業。消費者購買某種產品表明他們相信企業的質量控制和政府的監管措施,一旦出現潤滑污染事故,必將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首先是消費者的健康受到危害,企業要面對巨額索賠;第二,產品被要求召回,費用巨大;第三,面臨政府的追查,管理者可能要負法律責任;第四,被媒體窮追猛打、深度曝光,被公眾廣泛譴責和唾棄;第五,市場被競爭對手奪去,需要大量資金和很長時間才可能重塑品牌形象。此外,社會公信和政府形象也可能受到損害。
由此可見,食品級潤滑劑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小問題,它不僅涉及到食品生產過程,而且涉及原料和包裝材料的生產環節,對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都有重大影響。采用食品劑潤滑劑,對企業而言,是一種確保食品質量和品牌安全的兩全之策;對公眾而言,健康可以得到保護;對社會和政府而言,則可以保證公信不受傷害。
我國每年有大量食品出口到國外,僅以美國為例,2002年我國食品及飼料對美國出口近15億美元。現在美國對食品安全的審查越來越嚴格,對食品企業的生產過程和所使用的潤滑劑都有嚴格的規定,并經常進行現場審查。加入WTO以后,我國企業的出口雖然沒有了貿易歧視,但食品衛生有可能被作為技術壁壘來限制我國企業的出口,食品級潤滑劑就是食品進口國手中的一張牌,雖然這張牌目前還沒有打,但是將來肯定是要打的,所以做好食品衛生的防范工作,潤滑是至關重要的。
開展HACCP、GMP(良好操作規范)和GHP(良好衛生規范)等先進的食品生產安全管理活動正在成為一種趨勢,潤滑應該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搞好潤滑管理、在關鍵控制點(CCP)使用食品劑潤滑劑才能使HACCP切實的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