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發光細菌是一類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能夠發射可見光的細菌。發光細菌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能發出波長在450~490nm 的藍綠色可見光,在一定的試驗條件下發光強度是恒定的。與外來受試物接觸后,由于毒物具有抑制發光的作用,發光細菌的發光強度即有所改變,變化的程度與受試物的濃度在一定范圍內呈相關關系,同時與該物質的毒性大小有關。
利用發光細菌來檢測有毒物質,由于有毒物質僅干擾發光細菌的發光系統,發光強度的變化可以用發光光度計測出,費時較少且靈敏度高,操作簡便,結果準確,所以利用發光細菌的發光強度作為指標來監測有毒物質,在國內外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我國于1995年將這一方法列為環境毒性檢測的標準方法(GB/T15441—1995)。
目前國內常用的3種發光細菌為:明亮發光桿菌、費氏弧菌、青海弧菌。其中明亮發光桿菌在“GB/T15441-1995 水質 急性毒性的測定 發光細菌法”中所使用;費氏弧菌在歐盟的標準中所使用;青海弧菌是在青海湖的魚體內提取的菌種,屬淡水菌,在測試飲用水時有較大優勢。
原理:
檢測方法:
以明亮發光桿菌T3小變種檢測為例:
1. 試劑與材料準備
發光細菌凍干粉復蘇:使用3%的氯化鈉復蘇發光細菌凍干粉,然后稀釋到1萬細胞/ml,形成工作液
參比毒物氯化汞:制作不同濃度的氯化汞作為參比毒物0.02 - 0.24mg/L
樣品:采集或準備相應的待測樣品,使用蒸餾水稀釋,然后加入氯化鈉(終濃度3%)
2. 儀器
單管或微孔板發光檢測儀
3. 樣品檢測
取一定量的發光細菌工作液,放入發光檢測儀中檢測發光值;加入待測樣品,混勻,孵育15分鐘;孵育完成后,檢測殘留發光值。
參考文獻:
- China SEPA. 1995. GB/T15441—1995. Technology Supervision Bureau,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standards, Water qu ality-Determination of the acute toxicity —Luminescent bacteria test[S].China SEPA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