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著微生物
是在當時當地水源水域中土生土長的微生物,在水中或固著在生物包的填料上形成生物膜,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
傳統的生物包不是利用人工培育的微生物,而是對自然生長的微生物群體加以馴化、自然選擇繁殖利用。這類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和相應的分解污染物的酶體系。
土著微生物,如活性污泥,最大的問題是只降解碳系污染物有效,而對氮系污染物的作用不大。光合細菌也是水中土著菌,它能降解BOD的含碳廢水,去除率98%,但對總氮的去除率僅為66.7%,比活性污泥略好,但不能解除人造水體的氮系污染物。
2.外來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能有效降解水體中碳、氮、磷、硫系污染物的高效菌株生長在土壤中,因為那里有它們所需要的氮、磷、鉀及其他必需的營養元素。而自然界的海、淡水原來未受污染,缺乏這些營養元素,就很少有這些細菌生長,對水體來說,它們都是外來菌,如氨化細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固氮菌和纖維素分解菌,大多是好氧和兼性厭氧菌。
從自然界嚴格分離篩選出的多種高效廣普微生物,再經過互補、共生機制培育,是凈水功能倍增。把它接種到生物包上,由于微生物之間的共生、競爭、排斥、偏害、拮抗,會受到土著微生物的攻擊,因此需要用大量的外來菌才能形成優。一般水體(湖水)每毫升有細菌1000個到100萬個,外來菌就應有10億到 1000億個,過幾天就加一次營養液,并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攪拌水體,才能形成優勢種群。
也可采取先將原來土著微生物全部殺滅,3天后再加接外來有益菌群。這類微生物已廣泛運用于水族館、工業化育苗廠、豪華型水族館。
水族館、養魚廠等人造水體可以做到無土著菌,而把外來有意凈水菌培養成那里的土著菌。一旦它們成為人造水體的當家菌和物質循環的主要微生物,就能使人造水體維持生態平衡,養魚就可以終年不換水,不用藥。
凈水外來菌主要是芽孢桿菌。它是土壤中的優勢種群。它耐熱、耐寒、耐壓,可以在干燥狀態下長期保存,在好氧厭氧條件下均能生存。它們中除個別菌種為病原菌外,絕大部分都是對動植物無害的腐生菌。它們具有很強的分解碳系、磷系、硫系污染物,分解蛋白質和復雜多糖的能力,對水溶性有機物分解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它的特性與功能優于光合細菌而成為光合細菌的替代產品。國外許多生物工程企業將它從土壤中分離出來,引入水體中,成為目前國際凈水界的新寵。
我國有益菌的研制、生產剛剛起步,存在問題主要是加工處理后穩定性差,細菌易失活,功效降低。
3.基因工程菌
研究表明,從環境中分離篩選的菌種,其降解污染物的酶活性有限,要高效、快速超常發揮,就得用現代基因工程來改造微生物,形成基因工程菌,又稱工程微生物。
運用生物工程技術,采用細胞融合、基因重組技術等遺傳工程手段,可以將某種降解污染能力強的微生物的降解基因,轉入繁殖能力強、適應性好的受體微生物中,構建出高效的具有廣譜降解能力的基因工程菌。
凈水微生物主要有以下功能和特點:
1.去碳去氮
如芽孢桿菌、堿桿菌屬、假單胞菌、黃桿菌等復合菌有去除水中的碳、氮、磷系化合物的能力,并有轉化硫、鐵、汞、砷等有害物質的功能。
2.殺滅病毒
如枯草桿菌、綠膿桿菌具有分解病毒外殼酶的功能而殺滅病毒。
3.降解魚藥的毒性
如假單胞菌、節桿菌、放線菌、真菌有降解轉化殘留化學魚藥的功能。
4.絮凝作用
如芽孢桿菌、產氣桿菌、產堿桿菌、黃桿桿菌等有生物絮凝作用,可以將水體中的有機碎屑結合成絮狀體,使重金屬離子沉淀,很容易被過濾器截流而移出系統外,使水體清澈。
5.反硝化作用
如芽孢桿菌、短桿菌、假單胞菌都是好氧菌和兼性厭氧菌,以分子氧作最終電子載體,在供氧不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可以利用硝酸鹽為最終電子載體,起反硝化作用,將硝酸鹽移出系統外,提高PH值。
6.徹底凈化
這種復合菌能利用水中濃度極低的營養物質,在水中硝酸鹽、葡萄糖僅為1-10毫克/升時,這些水生細菌仍能利用和耗盡它,把氮和氨的濃度降至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