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條件電位
1. Nernst 公式
氧化還原進行的程度與相關氧化劑和還原劑強弱有關,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強弱可用其有關電對的電極電位(E)高低來衡量:
氧化劑的還原反應 Ox1 + ne ⇌ Red1 半反應 Qx1/Red1
還原劑的氧化反應 Red2 ⇌ Ox2 + ne 半反應 Qx2/Red2
通常寫成 Ox2 + ne ⇌ Red2
兩個相關半反應組成一個完整的氧化還原反應:
Ox1 + Red2 == Red1 + Ox2
電對的電位越高,其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強
電對的電位越低,其還原型的氧化能力越強
高電位電對的氧化型 氧化 低電位電對的還原型
對一個可逆 氧-還電對,電極電位的高低可用 Nernst 方程式表示:
(1)
E—電對的電極電位(V) , E0—電對的標準電極電位, T—絕對溫度(K)
a—物質的活度, R—氣體常數, F—法拉第常數, n—電子轉移數
將以上常數代入(1)式,將自然對數換算為常用對數:
在25 ℃時得
(2)
對于組成復雜的氧化還原電對, Nernst 方程式中應該包括所有的有關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活度:
*純金屬、固體的活度定為一
*稀溶液中 溶劑 的活度 » 1
如: Cr2O72- +14H+ +6e ⇌ 2Cr3+ +7H2O
AgCl(s) + e ⇌ Ag + Cl-
2. 標準電極電位
當電對物質的活度均為1mol/L,氣體分壓為101.325 KPa, 以標準氫電極為 零 比較出來的電極電位即為標準電位
此時 E = E0
3. 條件電極電位
(1)離子強度的影響
在應用Nernst 方程式計算電對的電極電位時,通常是以溶液的濃度代替活度進行近似計算
(3)
但在實際分析工作中,“ I ”常常很大,影響往往不可忽略:
(4)
(2)溶液組成的影響
當溶液的組成(溶質、溶劑)改變時,電對的氧化型和還原型的存在形式也往往隨著水解、配位等副反應的發生而改變。
如:計算 HCl 溶液中 Fe(Ⅲ)/Fe(Ⅱ)體系的電極電位,如果不考慮溶液組成的影響:
(5)
但是實際上在 HCl 溶液中,由于鐵離子與溶劑以及與易配位的 Cl- 會發生如下反應 :
↓ ┇ ┇ ↓
┇ ┇
CFe( Ⅲ )=[Fe3+] + [Fe(OH)2+] +[FeCl2+] + ⋯⋯
CFe(Ⅱ )=[Fe2+] + [Fe(OH)+] +[FeCl+] +⋯⋯
此時: [Fe3+] = cFe( Ⅲ ) /aFe3+ (6)
[Fe2+] = cFe(Ⅱ ) /aFe2+ (7)
若仍用(3)或(4)式計算電極電位,則結果與實際情況就會相差很大,因此,將(6)、(7)式代入(5)式得:
E = E0 +0.059lg(g Fe3+ ·CFe( Ⅲ )· aFe2+/g Fe2+ ·CFe(Ⅱ ) ·aFe3+) (8)
(8)式是考慮了離子強度、溶液基體組分后的 Nernst 方程式的表達式。
但是,當溶液中的離子強度(I)很大時, g 值很難求得;
當副反應較多時,求 a 值也很困難;
因此,(8) 式的應用就受到限制。為此,將 (8) 式改寫為:
E = E 0 +0.059lg(g Fe3+ ·aFe2+/g Fe2+ ·aFe3+)+ 0.059lg(CFe( Ⅲ )/CFe(Ⅱ )) (9)
式中: g 、a 在特定條件下是一固定值,因此,等式右邊前兩項在一定條件下為一常數,若以 E0’ 表示,則:
E0’ = E 0 +0.059lg(g Fe3+ ·aFe2+/g Fe2+ ·aFe3+) (10)
E0’ ——條件電極電位。它是在特定條件下,當氧化型和還原型的濃度均為1mol/L 時(或其濃度比為 1 即 COx/Cred)
時,校正了各種外界因素影響后的實際電極電位。因此,(9)式可寫成:
E = E0’ +0.059lg(CFe( Ⅲ )/CFe(Ⅱ ))
E = E0’ +(0.059/n)lg(COx/CRed) (25℃) (11)
標準電極電位 E0 和條件電極電位 E0’的關系 與 配位反應中絕對穩定常數 K 和條件穩定常數 K’ 的關系相似.
根據 E0’ 值的大小可說明某電對的實際氧化還原能力,更具有實際意義。但目前還有許多體系的條件電極電位沒有測量出來。教材附錄表(八)中查不到相同條件下的 E0’時,可采用條件相近的 E0’ 值。
如:3 mol/L H2SO4 溶液中的 查不到, 則 可用
4 mol/L H2SO4 溶液中的 =1.15V 代替
若用=1.33V,則誤差更大。
若對于尚無 E0’ 的,則只有采用 E0 作近似計算。
二. 影響電極電位的因素
1. 沉淀的生成對 E0’ 的影響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當溶液中存在有與電對的氧化型或還原型生成難溶沉淀的沉淀劑時,將會改變電對的條件電極電位。
若 氧化型生成難溶沉淀,E0’ ¯ 。
若 還原型生成難溶沉淀,E0’ 。
例: 在氧化還原(間接碘量)法測定Cu2+含量時,利用下列反應:
2Cu2+ + 4I- ⇌ 2CuI¯ + I2
若僅從電對: Cu2++ e ⇌ Cu+
I2 +2e ⇌ 2I-
Cu2+不能氧化 I-,而事實上反應能定量完成這是因為生成了難溶沉淀 CuI ®[Cu2+] ¯,從而改變了電對的電極電位:
Cu+ + I- ⇌ CuI¯ KSP=1.1 ´10-12
當 [I-]=1 mol/L時,則
(12)
2. 形成配合物對 E0’ 的影響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當溶液中存在有與電對的氧化型或還原型生成配合物的配位劑時,將會改變該體系的條件電極電位。
若 氧化型生成穩定配合物,E0’ ¯ 。
若 還原型生成穩定配合物,E0’ 。
例:用碘量法測定銅礦石中 Cu 時,Fe3+ 的存在對 Cu2+ 的測定有干擾:
,
Fe3+能氧化 I ® I2, 影響 Cu2+ 的滴定。若向溶液中加入能與Fe3+生成穩定配合物的 F- (NH4HF2) 時,則
Fe3+ + 3 F- ⇌ FeF3
此時:
當 [F]=1 mol/L 時, 將從教材附表中查得的 b 值代入上式
而 (Fe2+幾乎不與F-發生副反應)
則 (12)
從而:使 Fe3+ 失去了氧化 I- 的能力,從而消除了其對Cu2+ 測定的干擾。
3. 溶液的酸度對的 E0’ 影響
[H+]及溶液的酸度影響氧化體系 或 還原體系的濃度值。會使氧化型和還原型的主要存在型體發生變化而影響電極電位值。
例: H3AsO4 + 2H+ + 2e ⇌ HAsO2 + H2O
E0As(Ⅲ)/As(Ⅴ)= 0.56 V
25℃時:
由于 H3AsO4 和 HAsO2 都是弱酸,溶液的酸度變化將使氧化型和還原型的主要存在型體發生變化:
H3AsO4 : Ka1=6.3´10-3, Ka2=1.0´10-7, Ka3=3.21´10-12,
HAsO2 : Ka=6.0´10-10,
當 pH < 2時,溶液中 H3AsO4、 HAsO2 為主要存在型體(其它可忽略)
當 pH > 2時,必須考慮 H3AsO4 的離解:H2AsO4-、 HAsO42- 等
只有當 pH >9. 2 時,才有必要考慮 HAsO2 的離解
當 [H+]=1mol/L 時
此時 (22)
當 [H+]=10-8 mol/L 時 ,
此時 (23)
因此,在碘量法應用中:在強酸性溶液中,利用滴定碘法測 H3AsO4 (間接碘量法):
H3AsO4 + 2I- + 2H+ ⇌ HAsO2 + I2+ 2H2O
在 pH »8 溶液中,利用碘滴定法標定標液 I2(直接碘量法):
HAsO2 + I2 + 2H2O ⇌ HAsO42- + 2H+ + 2I-
4. 離子強度的影響
一般較小,忽略作近似處理,若需準確,可實際測得。
三. 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次序
當溶液中同時含有幾種還原劑 (或 氧化劑)時,若加入氧化劑(或 還原劑)則它首先與溶液中最強的還原劑(或 最強的氧化劑)作用。
即 在適宜的條件下,所用可能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中,
∆E0’ 值最大的電對間首先進行反應。
例:釩鐵礦中釩和鐵的測定,將試樣分解還原,然后在稀H2SO4 中用 Ce(SO4)2 標準溶液分步滴定 Fe3+及 VO2+ :
Ce4+ + e ⇌ Ce3+
VO2+ +2H+ +e ⇌ VO2+ + H2O
Fe3+ + e ⇌ Fe2+
Fe2+首先被 Ce4+氧化, VO2+ 后被 Ce4+氧化。
四. 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
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 反應的平衡常數K (K’) 有關電對的E0 (E0’) 求得
對反應: n1 Red2 + n2 Ox1 ⇌ n2 Red1 + n1 Ox2
條件平衡常數 (24)
1. K’ 的計算
有關電對 Ox1 + n1e ⇌ Red1
Ox2 + n2e ⇌ Red2
當反應達平衡時,(溶液中)兩電對的 E 相等,即
E1 = E2 = E計
=
等式兩邊同乘以n1 n2 ,整理得:
(25)
此式適用于任何氧化還原反應平衡常數 K (K’) 的計算。
由此式可知: K’ 值直接由∆E0’( 或 ∆E0’)決定,一般地說:
∆E0’ ® K’ ®反應越完全,
那么 K’ 為多大,反應才能進行完全呢?
2. K’ 為多大,反應完全( ± 0.1% 允許誤差范圍內)
根據滴定分析的允許誤差,在終點時,必須有 99.9% 的反應物已參與反應,即生成物的濃度大于或等于原始反應濃度的 99.9%;在終點時,剩余反應物必須小于或等于原始濃度的0.1%:
cRed1 = 99.9 % cOx1 ; cOx2 = 99.9 % cRed2
即: lg K’ ³ 3(n1 +n2) (26)
對 n1 = n2 =1型反應 lg K’ ³ 3(1+1) = 6
對 n1 =1, n2 =2型反應 lg K’ ³ 3(2+1) = 9
3. ∆E0’( ∆E0)多大,反應完全?
由1知: (27)
對 n1 = n2 =1型反應: ∆E0’ ³ 0.35 V
對 n1 =1,n2 =2型反應: ∆E0’ ³ 0.27 V
對 n1 =1, n2 =3型反應: ∆E0’ ³ 0.24 V
一般要求: ∆E0’ ³ 0. 4 V
五. 氧化還原反應速度及其影響因素
(一)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步驟
氧化還原進行過程一般較復雜,但對任一氧還反應,可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寫出有關化學反應式,例如 Cr2072-氧化Fe2+的反應 式為:
Cr2072- + 6 Fe2+ + 14H+ ⇌ 2Cr3+ + 6Fe3+ +7H2O ①
此式只能表示反應的最初狀態和最終狀態,并不能說明反應進行的真實情況。實際上反應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分步進行的。根據研究結果,推測反應過程可能是按如下三步進行:
Cr(Ⅵ) + Fe(Ⅱ) ® Cr(Ⅴ) + Fe(Ⅲ) 快 ②
Cr(Ⅴ) + Fe(Ⅱ) ® Cr(Ⅳ) + Fe(Ⅲ) 慢 ③
Cr(Ⅳ) + Fe(Ⅱ) ® Cr(Ⅲ) + Fe(Ⅲ) 快 ④
②、③、④ 相加才得到 ① 總反應式,式②最慢,它決定總反應①的反應速度。作為一個滴定反應,速度必須快,否則不能使用。
(二)影響氧化還原反應速度的因素
1. 反應物的濃度(C)
一般地說: C 反 ® V
例:在酸性溶液中 Cr2072- + 6 I- + 14H+ ⇌ 2Cr3+ + 6 I- +7H2O
增大 [H+] 和 [I-] ,都可加快 V
2. 溫度
溫度對反應速度的影響比較復雜。一般地說:
T ® V ,通常每增高10℃,V 增大2—4倍。
例:在稀酸(H2SO4)溶液中
2MnO4- + 5C2O42- + 16H+ ⇌ 2Mn2+ +10CO2 +8H2O
室溫時反應速度緩慢,將溶液加熱,V 加快,故滴定時通常將溶液加熱到 75~85 ℃ (T >85 ℃ ,H2C2O4分解)。 但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允許用升高T的方法; 如,I2 溶液、Sn2+、Fe2+ 溶液等。
3. 催化劑
催化劑加入可改變反應歷程,從而加快 V。
例:在酸性溶液中,用 Na2C2O4 標定 KMnO4 溶液的濃度時,
反應式為: 2MnO4- + 5C2O42- + 16H+ ⇌ 2Mn2+ +10CO2 +8H2O
此反應較慢,若加入催化劑 —— 適量的 Mn2+ ,V 加快。
其反應過程可能是:
2Mn(Ⅲ) (中間產物
“Mn2+ ”對反應有催化作用,可外加,也可利用MnO4-與C2O42-發生作用后生成的微量 Mn2+ 作催化劑。
這種生成物本身起催化作用的反應,叫自動催化反應。機理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