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培訓計劃
1.培訓需求分析
第一, 檢測實驗室應結合本行業、本領域的長期發展規劃, 確立本實驗室的發展目標和前景, 確定質量目標, 結合市場需求和客戶需要, 制定長期和短期培訓計劃;
第二, 檢測實驗室應結合機構設置和人員組成, 既要有對新錄用、轉崗人員的上崗培訓, 又要對在崗人員進行持續培訓;
第三, 檢測實驗室應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 例如發生的不符合項、糾正和預防措施等相關內容列入培訓計劃;
第四, 檢測實驗室應在制定培訓計劃前進行個體分析, 個體分析就是對每個人員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并找出與工作要求的差距, 以決定培訓內容, 滿足不同人員的培訓需求;培訓資源總是有限的, 而培訓需求一般會大于資源所能承受的范圍, 因此有必要按照經濟、有效、可執行的原則, 對培訓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 按評估的優先秩序對培訓項目作取舍, 制定有效的培訓計劃。
2.培訓計劃內容
培訓計劃要包括參加培訓人員、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培訓機構和師資、時間安排、培訓效果評價方式等, 要根據培訓內容和培訓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法;對培訓機構和師資選擇要充分考慮培訓需求和實驗室的實際, 當需要外部機構或人員提供培訓服務時, 實驗室需選擇具有相應能力和資質的機構和人員;當工作過程中產生了計劃外的培訓需求時, 實驗室對培訓需求評估后安排具體培訓事宜;實驗室要對培訓機構和人員進行合格供方的評價, 保存評價記錄如培訓機構和人員的資質、課程設置、人員的培訓經歷等, 批準合格培訓機構和人員名錄, 優選培訓機構和人員, 要建立培訓機構和人員檔案。培訓計劃應經過批準后予以實施。
根據需求落實培訓內容
1.崗前培訓
對新分配、新調入及轉崗人員組織上崗培訓。培訓內容為質量管理體系文件、質量技術監督局要求的法律法規及各項規章制度;實驗室應組織相應的技術規范、擬上崗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等。培訓方式為組織專門人員授課和考核, 資料管理員負責建立培訓檔案。
2.方法應用能力培訓
實驗室應組織檢測標準的培訓, 對檢測人員進行理論培訓、操作培訓, 并進行相應的考核, 通過考核結果評價檢測人員是否能夠正確應用標準方法;當標準方法發生變化時應重新進行培訓和確認。
3.設備操作培訓
對于大型、精密、操作要求較高的儀器設備, 實驗室應對技術人員進行設備操作培訓, 確認操作考核合格后頒發《設備操作授權書》, 未經授權的人員不得操作此類設備。
4.法律法規培訓
檢測人員均須接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等有關的法律法規培訓。實驗室應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 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技術標準及規范;檢測工作不受來自上級行政的干預、不受不良經濟利益的影響;遵守保密和保護所有權規定, 為客戶保守技術秘密, 確保顧客利益不受任何損失和侵犯;檢測工作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以檢測標準為依據, 對所做的各項檢測及出具的各項檢測報告, 能確保其真實性和公正。
5.安全防護培訓
實驗室正常運行過程中應該時刻注意防范安全隱患, 爭取把“事后處理”轉移到“事前預防”和“事中監督”上來, 做到防患于未然。安全防護培訓, 對于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 強化實驗室責任人及操作人員安全意識, 普及實驗室安全知識必定起到積極作用。
培訓結果的考核和有效性評價
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認真學習, 學習結束應按規定參加主辦單位組織的統一考試或考核, 通過考核結果檢查人員掌握情況;培訓結果的有效性, 可以通過對人員能力的考核來實現每次培訓的有效性評價, 如通過筆試、面試、實際操作考核、檢驗檢測機構間比對和能力驗證、內部質量控制、人員監督、內部或外部審核等方式, 進而證明人員培訓的有效性。對不同人員進行不同層次的培訓效果評價, 例如對于新分配、新調入員工, 考核其是否通過培訓實驗室的組織概況、文化與理念、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實驗室人員行為守則之后, 熟悉工作內容、適應工作環境, 掌握自己所任職工作的職責與權力。考核培訓有效性評價應有精通培訓內容的人員來組織實施, 并且有完整的監督活動和效果評價記錄。實驗室建立有效的培訓效果評價制度, 對人員培訓進行效果評價, 可以提高實驗室人員整體素質和能力, 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和效率。
如:
1 直接觀察實際操作
管理層在能力評估前制定《項目操作能力評估表》,該表中直接觀察實際操作的內容至少包括樣品的準備(如合適)、樣品的處理和檢測、報告單的審核和結果解釋、質控判斷、儀器維護和保養等操作。制定觀察內容,不僅可以被員工用來作為日常工作中自我能力評估的依據,而且各組長也可以以此作為考核員工的依據。在評估時,組長可以在員工日常工作情況的基礎上,綜合差錯、投訴、日常監督、咨詢、內審、不符合項報告等方面內容,對員工進行考評。
2 盲樣測試
該方法是一個比較直接有效的確定員工能否有能力完成崗位任務的方法。該方法是通過對已知結果的樣品或盲樣樣品或PT樣品進行檢測來進行考核,考核合格標準為盲樣測試結果正確率大于90%,或偏倚小于實驗室允許總誤差范圍。從檢測的過程中,組長可以更客觀地觀察被考評者的操作是否符合標準操作規程要求,存在哪方面的問題,是否需要進行額外培訓。并將觀察到的情況記錄下來,可以在能力評估總結中真實反饋給本人及管理層。
3 檢查記錄
檢查的記錄包括實驗原始記錄、質控記錄、定標記錄、試劑使用記錄、儀器保養及維護記錄、儀器維修記錄等。一方面各專業組組長可以對各組的質量監督員每日及每月的監督記錄、內審報告、不符合項報告等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另一方面各專業組組長可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抽查實驗室的各種記錄。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組長可以查出組員是否按要求及時進行各種記錄的填寫。對不按要求填寫的記錄,每發現一處,均要求查找原因并進行分析,必要時對組內甚至全員進行相關培訓,舉一反三,防止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
4 疑難問答
疑難問答是評估員工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通過筆試或口試方式進行。各專業組組長通過模擬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及應急情況(包括標準方法、樣品、儀器、試劑、質控、定標等異常的分析與處理,應急預案等),檢驗結果解釋等來考核員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變能力?谠嚮蚬P試的正確率大于90%才合格。
培訓活動中, 應制定人員進行記錄, 培訓活動結束后, 對培訓計劃實施記錄、培訓簽到記錄、員工培訓歷史記錄、培訓考核記錄、培訓評價記錄進行歸檔。
文章內容來源實驗室經理人。轉載只為分享知識,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1.培訓需求分析
第一, 檢測實驗室應結合本行業、本領域的長期發展規劃, 確立本實驗室的發展目標和前景, 確定質量目標, 結合市場需求和客戶需要, 制定長期和短期培訓計劃;
第二, 檢測實驗室應結合機構設置和人員組成, 既要有對新錄用、轉崗人員的上崗培訓, 又要對在崗人員進行持續培訓;
第三, 檢測實驗室應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 例如發生的不符合項、糾正和預防措施等相關內容列入培訓計劃;
第四, 檢測實驗室應在制定培訓計劃前進行個體分析, 個體分析就是對每個人員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并找出與工作要求的差距, 以決定培訓內容, 滿足不同人員的培訓需求;培訓資源總是有限的, 而培訓需求一般會大于資源所能承受的范圍, 因此有必要按照經濟、有效、可執行的原則, 對培訓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 按評估的優先秩序對培訓項目作取舍, 制定有效的培訓計劃。
2.培訓計劃內容
培訓計劃要包括參加培訓人員、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培訓機構和師資、時間安排、培訓效果評價方式等, 要根據培訓內容和培訓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法;對培訓機構和師資選擇要充分考慮培訓需求和實驗室的實際, 當需要外部機構或人員提供培訓服務時, 實驗室需選擇具有相應能力和資質的機構和人員;當工作過程中產生了計劃外的培訓需求時, 實驗室對培訓需求評估后安排具體培訓事宜;實驗室要對培訓機構和人員進行合格供方的評價, 保存評價記錄如培訓機構和人員的資質、課程設置、人員的培訓經歷等, 批準合格培訓機構和人員名錄, 優選培訓機構和人員, 要建立培訓機構和人員檔案。培訓計劃應經過批準后予以實施。
根據需求落實培訓內容
1.崗前培訓
對新分配、新調入及轉崗人員組織上崗培訓。培訓內容為質量管理體系文件、質量技術監督局要求的法律法規及各項規章制度;實驗室應組織相應的技術規范、擬上崗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等。培訓方式為組織專門人員授課和考核, 資料管理員負責建立培訓檔案。
2.方法應用能力培訓
實驗室應組織檢測標準的培訓, 對檢測人員進行理論培訓、操作培訓, 并進行相應的考核, 通過考核結果評價檢測人員是否能夠正確應用標準方法;當標準方法發生變化時應重新進行培訓和確認。
3.設備操作培訓
對于大型、精密、操作要求較高的儀器設備, 實驗室應對技術人員進行設備操作培訓, 確認操作考核合格后頒發《設備操作授權書》, 未經授權的人員不得操作此類設備。
4.法律法規培訓
檢測人員均須接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等有關的法律法規培訓。實驗室應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 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技術標準及規范;檢測工作不受來自上級行政的干預、不受不良經濟利益的影響;遵守保密和保護所有權規定, 為客戶保守技術秘密, 確保顧客利益不受任何損失和侵犯;檢測工作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以檢測標準為依據, 對所做的各項檢測及出具的各項檢測報告, 能確保其真實性和公正。
5.安全防護培訓
實驗室正常運行過程中應該時刻注意防范安全隱患, 爭取把“事后處理”轉移到“事前預防”和“事中監督”上來, 做到防患于未然。安全防護培訓, 對于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 強化實驗室責任人及操作人員安全意識, 普及實驗室安全知識必定起到積極作用。
培訓結果的考核和有效性評價
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認真學習, 學習結束應按規定參加主辦單位組織的統一考試或考核, 通過考核結果檢查人員掌握情況;培訓結果的有效性, 可以通過對人員能力的考核來實現每次培訓的有效性評價, 如通過筆試、面試、實際操作考核、檢驗檢測機構間比對和能力驗證、內部質量控制、人員監督、內部或外部審核等方式, 進而證明人員培訓的有效性。對不同人員進行不同層次的培訓效果評價, 例如對于新分配、新調入員工, 考核其是否通過培訓實驗室的組織概況、文化與理念、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實驗室人員行為守則之后, 熟悉工作內容、適應工作環境, 掌握自己所任職工作的職責與權力。考核培訓有效性評價應有精通培訓內容的人員來組織實施, 并且有完整的監督活動和效果評價記錄。實驗室建立有效的培訓效果評價制度, 對人員培訓進行效果評價, 可以提高實驗室人員整體素質和能力, 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和效率。
如:
1 直接觀察實際操作
管理層在能力評估前制定《項目操作能力評估表》,該表中直接觀察實際操作的內容至少包括樣品的準備(如合適)、樣品的處理和檢測、報告單的審核和結果解釋、質控判斷、儀器維護和保養等操作。制定觀察內容,不僅可以被員工用來作為日常工作中自我能力評估的依據,而且各組長也可以以此作為考核員工的依據。在評估時,組長可以在員工日常工作情況的基礎上,綜合差錯、投訴、日常監督、咨詢、內審、不符合項報告等方面內容,對員工進行考評。
2 盲樣測試
該方法是一個比較直接有效的確定員工能否有能力完成崗位任務的方法。該方法是通過對已知結果的樣品或盲樣樣品或PT樣品進行檢測來進行考核,考核合格標準為盲樣測試結果正確率大于90%,或偏倚小于實驗室允許總誤差范圍。從檢測的過程中,組長可以更客觀地觀察被考評者的操作是否符合標準操作規程要求,存在哪方面的問題,是否需要進行額外培訓。并將觀察到的情況記錄下來,可以在能力評估總結中真實反饋給本人及管理層。
3 檢查記錄
檢查的記錄包括實驗原始記錄、質控記錄、定標記錄、試劑使用記錄、儀器保養及維護記錄、儀器維修記錄等。一方面各專業組組長可以對各組的質量監督員每日及每月的監督記錄、內審報告、不符合項報告等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另一方面各專業組組長可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抽查實驗室的各種記錄。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組長可以查出組員是否按要求及時進行各種記錄的填寫。對不按要求填寫的記錄,每發現一處,均要求查找原因并進行分析,必要時對組內甚至全員進行相關培訓,舉一反三,防止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
4 疑難問答
疑難問答是評估員工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通過筆試或口試方式進行。各專業組組長通過模擬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及應急情況(包括標準方法、樣品、儀器、試劑、質控、定標等異常的分析與處理,應急預案等),檢驗結果解釋等來考核員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變能力?谠嚮蚬P試的正確率大于90%才合格。
培訓活動中, 應制定人員進行記錄, 培訓活動結束后, 對培訓計劃實施記錄、培訓簽到記錄、員工培訓歷史記錄、培訓考核記錄、培訓評價記錄進行歸檔。
文章內容來源實驗室經理人。轉載只為分享知識,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