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目的
了解目鏡測微尺和鏡臺測微尺的構造和使用原理,掌握微生物細胞大小的測定方法。
二、實驗原理
微生物細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態特征之一,由于菌體很小,只能在顯微鏡下來測量。用于測量微生物細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鏡測微尺和鏡臺測微尺。
目鏡測微尺(圖20-1)是一塊圓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長度刻成50等分,或把10 mm長度刻成100等分。測量時,將其放在接目鏡中的隔板上(此處正好與物鏡放大的中間像重疊)來測量經顯微鏡放大后的細胞物象。由于不同目鏡、物鏡組合的放大倍數不相同,目鏡測微尺每格實際表示的長度也不一樣,因此目鏡測微尺測量微生物大小時須先用置于鏡臺上的鏡臺測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數下,目鏡測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對長度。
鏡臺測微尺(圖20-2)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確等分線的載玻片,一般將lmm等分為100格,每格長l0μm(即0.0lmm),是專門用來校正目鏡測微尺的。校正時,將鏡臺測微尺放在載物臺上,
圖 20-1目鏡測微尺
由于鏡臺測微尺與細胞標本是處于同一位置,都要經過物鏡和目鏡的兩次放大成象進入視野,即鏡臺測微尺隨著顯微鏡總放大倍數的放大而放大,因此從鏡臺測微尺上得到的讀數就是細胞的真實大小,所以用鏡臺測微尺的已知長度在一定放大倍數下校正目鏡測微尺,即可求出目鏡測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長度,然后移去鏡臺測微尺,換上待測標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鏡測微尺在同樣放大倍數下測量微生物大小。
三、實驗器材
1.活材料: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斜面菌種、枯草桿菌(Baccillus subtilis)染色標本片。
2.器材:顯微鏡、目鏡測微尺、鏡臺測微尺、蓋玻片、載玻片、滴管、雙層瓶、擦鏡紙。
四、實驗方法
1.目鏡測微尺的校正 把目鏡的上透鏡旋下,將目鏡測微尺的刻度朝下輕輕地裝入目鏡的隔板上,把鏡臺測微尺置于載物臺上,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鏡觀察,對準焦距,視野中看清鏡臺測微尺的刻度后,轉動目鏡,使目鏡測微尺與鏡臺測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動推動器,使兩尺重疊,再使兩尺的“0”刻度完全重合,定位后,仔細尋找兩尺第二個完全重合的刻度(圖20-3),計數兩重合刻度之間目鏡測微尺的格數和鏡臺測微尺的格數。因為鏡臺測微尺的刻度每格長l0μ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算出目鏡測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長度。
例如目鏡測微尺5小格正好與鏡臺測微尺5小格重疊,已知鏡臺測微尺每小格為l0μm,則目鏡測微尺上每小格長度為=5×10μm/5=10μm
用同法分別校正在高倍鏡下和油鏡下目鏡測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長度。
由于不同顯微鏡及附件的放大倍數不同,因此校正目鏡測微尺必須針對特定的顯微鏡和附件(特定的物鏡、目鏡、鏡筒長度)進行,而且只能在特定的情況下重復使用,當更換不同放大倍數的目鏡或物鏡時,必須重新校正目鏡測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長度。
2.細胞大小的測定
(1)將酵母菌斜面制成一定濃度的菌懸液(10-2)
(2)取一滴酵母菌菌懸液制成水浸片。
(3)移去鏡臺測微尺,換上酵母菌水浸片,先在低倍鏡下找到目的物,然后在高倍鏡下用目鏡測微尺來測量酵母菌菌體的長,寬各占幾格(不足一格的部分估計到小數點后一位數)。測出的格數乘上目鏡測微尺每格的校正值,即等于該菌的長和寬。一般測量菌體的大小要在同一個標本片上測定10—20個菌體,求出平均值,才能代表該菌的大小。而且一般是用對數生長期的菌體進行測定。
(4)同法用油鏡測定枯草桿菌染色標本的長和寬。
五、實驗作業:
將實驗結果填入下列表格
表20-1 目鏡測微目尺校正結果
物鏡 目尺格數 臺尺格數 目尺校正值(μm) |
10× 40× 100× |
表20-2 酵母菌大小測定記錄 (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平均值 |
長 寬 |
表20-3 枯草桿菌大小測定記錄 (格)
細胞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平均值 |
長 寬 |
結果計算 長μm=平均格數×校正值
寬μm=平均格數×校正值
大小表示:寬μm×長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