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誘發豬咬尾癥的原因:
1、品種和個體差異:一個豬圈內如果飼養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但體重差異大的豬,常出現互咬現象。
2、環境:豬舍環境條件差,不符合豬的正常生理機能,如舍內溫度過高或過低,通風不良及有害氣體的蓄積,天氣突變,豬圈潮濕引起皮膚發癢等因素,使豬產生不適感或休息不好引起啃咬;光照過強,豬處于興奮狀態而煩燥不安,也會引起咬尾;豬生活環境單調,特別是仔豬活潑好動,于是互相玩弄耳朵或尾巴,最終導致嚴重的食肉癖。
3、營養:舍飼條件下,生長豬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全靠飼料供給。當飼料營養水平低于飼養標準,滿足不了豬生長發育營養需要,可造成豬咬尾,如缺乏蛋白質、飼料的粗纖維過低均可導致咬尾癥的發生;另外,日糧中的各種營養成分不平衡,如一些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各種維生素不足及比例不協調,均可出現咬尾癥。
4、管理:在豬群中社會地位低下者不能得到槽位;豬群密度過高及同欄豬數過多、秩序混亂;槽位及飲水器不足、地面喂食;豬活動頻繁,無法充分休息,而變得煩燥;豬因荷爾蒙的刺激導致情緒不穩定;衛生狀況不良或并欄飼養,豬群整齊度不佳等,均可誘發咬尾癥的發生。
5、疾。贺i患狂犬病、嚴重腹瀉、缺乏鈣、磷、鐵等引發的營養代謝紊亂,均會誘發豬的互咬。有的豬尾被咬傷后,會導致群起而攻之,波及整個豬群。豬患有虱子、疥癬等體外寄生蟲時,可引起豬體皮膚刺激而煩燥不安,在舍內磨擦而導致耳后、肋部等處出現滲出物,對其它豬產生吸引作用而誘發咬尾;豬體內寄生蟲病,特別是豬蛔蟲,刺激患豬攻擊其它豬,發生咬尾現象。
二、防制豬咬尾癥的綜合措施:
1、滿足豬的營養需要:飼糧營養水平要能滿足豬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喂給全價配合飼料,定時定量飼喂,不喂不霉變質飼料,飲水要清潔,飼槽及水槽設施充足,注意衛生,避免搶食爭斗及飲食不均。當發現咬尾現象時,應及時對飼料營養成分進行分析,針對營養不足的部分尤其是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缺乏,要及時補飼,以消除營養應激誘發的咬尾癥。
2、給予良好的環境條件:豬舍建筑工藝(場址選擇、場區布局、豬舍類型)和環境工程設計(通風類型、糞污處理方式等)以及舍內設施選擇(飼槽、飲水方式選擇等)都要符合豬正常生理要求,盡量為豬的生長創造比較適宜的環境,以避免酷暑嚴寒、賊風侵襲、糞便污染、空氣渾濁、潮濕等因素造成的應激。
3、合理組群:把來源、體重、體質、性格和吃食等方面相似的豬組群飼養。每一豬群頭數的多少,應依豬舍設備,圈養密度以及飼養方式等因素而定。在自然溫度、自然通風的飼養管理條件下,每群以10—20頭為宜;在工廠化養豬條件下,每群也不宜超過50頭。同一群豬個體的體重相差不能過大,在小豬階段群內體重不宜超過4—5公斤,在架子豬階段,不超過7—10公斤為宜。分群后要保持豬群的穩定,除因疾病或體重差別過大,體質過弱而不宜在群內飼養而加以調整外,不應任意變動。
4、適宜的飼養密度:豬的飼養密度以不影響豬正常的生長、發育、繁殖,又能合理利用豬圈面積。一般豬場一頭3—4月齡的肥育豬所需要圈欄面積以0.6平方米為宜,4—6月齡為0.8平方米,7—8月齡和9—10月齡則分別為1和1.2平方米。
5、仔豬斷尾:在仔豬生下當天,在離尾根大約1厘米處,用鈍口剪鉗將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或在仔豬生下1—2天內結合打耳號時,用鋼絲鉗子在尾下1/3處連續鉗兩鉗子,兩鉗距離0.4厘米左右,將尾骨和尾肌鉗斷,血管和神經壓扁,皮膚壓成溝,鉗后7—10天,尾的下1/3即可脫掉。該法簡便,不出血、不發炎,效果好。對仔豬斷尾是控制咬尾癥的一種有效措施。
6、其它管理措施:飼養人員要固定,禁止無關人員參觀,不允許其它動物進入畜舍;對育肥的雜交仔豬去勢,既可提高育肥性能和胴體品質,又可防止咬尾的發生;將咬尾惡癖的豬及時從豬群中挑出,單圈隔離飼養,還可肌注鎮靜劑;對被咬傷的豬及時隔離并用0.1%高錳酸鉀清洗消毒,并涂上碘酊,以防化膿感染;對咬傷嚴重的,還可用抗生素治療,以防感染。根據環境條件、寄生蟲種類及發育規律,對所養豬要定期驅蟲,以防制寄生蟲誘發的咬尾癥。
1、品種和個體差異:一個豬圈內如果飼養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但體重差異大的豬,常出現互咬現象。
2、環境:豬舍環境條件差,不符合豬的正常生理機能,如舍內溫度過高或過低,通風不良及有害氣體的蓄積,天氣突變,豬圈潮濕引起皮膚發癢等因素,使豬產生不適感或休息不好引起啃咬;光照過強,豬處于興奮狀態而煩燥不安,也會引起咬尾;豬生活環境單調,特別是仔豬活潑好動,于是互相玩弄耳朵或尾巴,最終導致嚴重的食肉癖。
3、營養:舍飼條件下,生長豬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全靠飼料供給。當飼料營養水平低于飼養標準,滿足不了豬生長發育營養需要,可造成豬咬尾,如缺乏蛋白質、飼料的粗纖維過低均可導致咬尾癥的發生;另外,日糧中的各種營養成分不平衡,如一些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各種維生素不足及比例不協調,均可出現咬尾癥。
4、管理:在豬群中社會地位低下者不能得到槽位;豬群密度過高及同欄豬數過多、秩序混亂;槽位及飲水器不足、地面喂食;豬活動頻繁,無法充分休息,而變得煩燥;豬因荷爾蒙的刺激導致情緒不穩定;衛生狀況不良或并欄飼養,豬群整齊度不佳等,均可誘發咬尾癥的發生。
5、疾。贺i患狂犬病、嚴重腹瀉、缺乏鈣、磷、鐵等引發的營養代謝紊亂,均會誘發豬的互咬。有的豬尾被咬傷后,會導致群起而攻之,波及整個豬群。豬患有虱子、疥癬等體外寄生蟲時,可引起豬體皮膚刺激而煩燥不安,在舍內磨擦而導致耳后、肋部等處出現滲出物,對其它豬產生吸引作用而誘發咬尾;豬體內寄生蟲病,特別是豬蛔蟲,刺激患豬攻擊其它豬,發生咬尾現象。
二、防制豬咬尾癥的綜合措施:
1、滿足豬的營養需要:飼糧營養水平要能滿足豬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喂給全價配合飼料,定時定量飼喂,不喂不霉變質飼料,飲水要清潔,飼槽及水槽設施充足,注意衛生,避免搶食爭斗及飲食不均。當發現咬尾現象時,應及時對飼料營養成分進行分析,針對營養不足的部分尤其是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缺乏,要及時補飼,以消除營養應激誘發的咬尾癥。
2、給予良好的環境條件:豬舍建筑工藝(場址選擇、場區布局、豬舍類型)和環境工程設計(通風類型、糞污處理方式等)以及舍內設施選擇(飼槽、飲水方式選擇等)都要符合豬正常生理要求,盡量為豬的生長創造比較適宜的環境,以避免酷暑嚴寒、賊風侵襲、糞便污染、空氣渾濁、潮濕等因素造成的應激。
3、合理組群:把來源、體重、體質、性格和吃食等方面相似的豬組群飼養。每一豬群頭數的多少,應依豬舍設備,圈養密度以及飼養方式等因素而定。在自然溫度、自然通風的飼養管理條件下,每群以10—20頭為宜;在工廠化養豬條件下,每群也不宜超過50頭。同一群豬個體的體重相差不能過大,在小豬階段群內體重不宜超過4—5公斤,在架子豬階段,不超過7—10公斤為宜。分群后要保持豬群的穩定,除因疾病或體重差別過大,體質過弱而不宜在群內飼養而加以調整外,不應任意變動。
4、適宜的飼養密度:豬的飼養密度以不影響豬正常的生長、發育、繁殖,又能合理利用豬圈面積。一般豬場一頭3—4月齡的肥育豬所需要圈欄面積以0.6平方米為宜,4—6月齡為0.8平方米,7—8月齡和9—10月齡則分別為1和1.2平方米。
5、仔豬斷尾:在仔豬生下當天,在離尾根大約1厘米處,用鈍口剪鉗將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或在仔豬生下1—2天內結合打耳號時,用鋼絲鉗子在尾下1/3處連續鉗兩鉗子,兩鉗距離0.4厘米左右,將尾骨和尾肌鉗斷,血管和神經壓扁,皮膚壓成溝,鉗后7—10天,尾的下1/3即可脫掉。該法簡便,不出血、不發炎,效果好。對仔豬斷尾是控制咬尾癥的一種有效措施。
6、其它管理措施:飼養人員要固定,禁止無關人員參觀,不允許其它動物進入畜舍;對育肥的雜交仔豬去勢,既可提高育肥性能和胴體品質,又可防止咬尾的發生;將咬尾惡癖的豬及時從豬群中挑出,單圈隔離飼養,還可肌注鎮靜劑;對被咬傷的豬及時隔離并用0.1%高錳酸鉀清洗消毒,并涂上碘酊,以防化膿感染;對咬傷嚴重的,還可用抗生素治療,以防感染。根據環境條件、寄生蟲種類及發育規律,對所養豬要定期驅蟲,以防制寄生蟲誘發的咬尾癥。
感謝shengtang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