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lzgs.cn/foodsafe/health/99652.html
簡介
為豆科植物大豆的黃色種子。又叫大豆、黃大豆、汽菽。
功效主治
益氣養血,健脾寬中,潤燥行水,通便解毒。主治腹脹羸瘦,疳積瀉痢,胃中積熱,水腫脹痛,小便不利,妊娠中毒,痛瘡癤瘍等病癥。
營養成分(100克)
蛋白質36.3克,脂肪13.4克,碳水化合物25克,鈣367毫克,磷571毫克,鐵11毫克,胡蘿卜素0.4毫克,硫胺素0.79毫克,核黃素0.25毫克,煙酸2.1毫克。還含有卵磷脂,大豆皂醇A、B、C、D、E等各種物質。
食療作用
1.增強機體免疫功能---500克的大豆含蛋白質相當于1000克瘦肉或1500克雞蛋或6000毫升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同時還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對人體組織細胞起到重要的營養作用,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2.防止血管硬化---黃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大豆中的卵磷脂還具有防止肝臟內積存過多脂肪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弓愧的脂肪肝。
3.促進骨骼發育---大豆中含有多種礦物質,補充鈣質,防止因缺鈣引起的骨質疏松,促進骨骼發育,對小兒、老人的骨骼生長極為有利。
4.通導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纖維,既可通便,又可減少膽固醇。
5.抗缺鐵性貧血---黃豆中的鐵不僅含量多,而且易被人體所吸收,對缺鐵性貧血有一定療效。
6.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種抑胰酶的物質,對糖尿病有治療效果。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同時,可抑制體重增加,減少血清、肝中脂質含量和脂肪含量。
7.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大豆皂甙對阿霉素所致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的升高可顯著對抗,對阿霉素所致小鼠死亡有顯著保護效果。
文獻選錄
《食療本草》:“益氣潤肌膚”。
《本草匯言》:“煮汁飲,能潤脾燥,故消積痢”。
《日用本草》:“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治腫毒。”
《本經逢原》:“誤食毒物,黃大豆生搗研水灌吐,諸菌毒不得吐者,濃煎汁飲之,又試內癰及臭毒腹痛,并與生黃豆嚼,甜而不惡心者,為上部有癰膿及臭毒發瘀之真候。”
文化頎賞
《詩經·大雅》:“藝立荏菽,荏菽旆旆”。
宋·蘇武。《豆粥》:“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濕薪破灶自燎衣,饑寒頓解劉文叔。又不見金谷敲冰草木春,帳下烹煎皆美人。萍齏豆粥不傳法,咄嗟而辦石季倫。干戈末解身如寄,聲色相纏心已醉。身心顛倒不自如,更識人間有真味?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地碓春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我老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清·何耳。《燕臺竹枝詞·甜漿粥》:“豆粉為糜膩似膠,曉添活火細煎熬。蔗香攪人甘香發,潤胃無煩下濁醪。”
民間諺語:“有錢吃肉,無錢吃豆”。
歷史傳說:早年在奧地利的首都維也那曾舉行過一次世界性的萬國博覽會,我國首次展出了籽粒滾圓的大豆,當時很多外國人從來未見過顆粒如此大而圓的金黃色大豆,于是轟動一時,從此中國大豆名揚四海,成為“大豆王國”,以后大豆陸續傳遍世界各地。
簡介
為豆科植物大豆的黃色種子。又叫大豆、黃大豆、汽菽。
功效主治
益氣養血,健脾寬中,潤燥行水,通便解毒。主治腹脹羸瘦,疳積瀉痢,胃中積熱,水腫脹痛,小便不利,妊娠中毒,痛瘡癤瘍等病癥。
營養成分(100克)
蛋白質36.3克,脂肪13.4克,碳水化合物25克,鈣367毫克,磷571毫克,鐵11毫克,胡蘿卜素0.4毫克,硫胺素0.79毫克,核黃素0.25毫克,煙酸2.1毫克。還含有卵磷脂,大豆皂醇A、B、C、D、E等各種物質。
食療作用
1.增強機體免疫功能---500克的大豆含蛋白質相當于1000克瘦肉或1500克雞蛋或6000毫升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同時還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對人體組織細胞起到重要的營養作用,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2.防止血管硬化---黃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大豆中的卵磷脂還具有防止肝臟內積存過多脂肪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弓愧的脂肪肝。
3.促進骨骼發育---大豆中含有多種礦物質,補充鈣質,防止因缺鈣引起的骨質疏松,促進骨骼發育,對小兒、老人的骨骼生長極為有利。
4.通導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纖維,既可通便,又可減少膽固醇。
5.抗缺鐵性貧血---黃豆中的鐵不僅含量多,而且易被人體所吸收,對缺鐵性貧血有一定療效。
6.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種抑胰酶的物質,對糖尿病有治療效果。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同時,可抑制體重增加,減少血清、肝中脂質含量和脂肪含量。
7.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大豆皂甙對阿霉素所致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的升高可顯著對抗,對阿霉素所致小鼠死亡有顯著保護效果。
文獻選錄
《食療本草》:“益氣潤肌膚”。
《本草匯言》:“煮汁飲,能潤脾燥,故消積痢”。
《日用本草》:“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治腫毒。”
《本經逢原》:“誤食毒物,黃大豆生搗研水灌吐,諸菌毒不得吐者,濃煎汁飲之,又試內癰及臭毒腹痛,并與生黃豆嚼,甜而不惡心者,為上部有癰膿及臭毒發瘀之真候。”
文化頎賞
《詩經·大雅》:“藝立荏菽,荏菽旆旆”。
宋·蘇武。《豆粥》:“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濕薪破灶自燎衣,饑寒頓解劉文叔。又不見金谷敲冰草木春,帳下烹煎皆美人。萍齏豆粥不傳法,咄嗟而辦石季倫。干戈末解身如寄,聲色相纏心已醉。身心顛倒不自如,更識人間有真味?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地碓春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我老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清·何耳。《燕臺竹枝詞·甜漿粥》:“豆粉為糜膩似膠,曉添活火細煎熬。蔗香攪人甘香發,潤胃無煩下濁醪。”
民間諺語:“有錢吃肉,無錢吃豆”。
歷史傳說:早年在奧地利的首都維也那曾舉行過一次世界性的萬國博覽會,我國首次展出了籽粒滾圓的大豆,當時很多外國人從來未見過顆粒如此大而圓的金黃色大豆,于是轟動一時,從此中國大豆名揚四海,成為“大豆王國”,以后大豆陸續傳遍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