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龍井茶是扁片形茶的代表,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著稱。其品質特征是外形扁平光滑、削尖挺直、色澤嫩綠;內質香高持久、湯色明亮、滋味甘爽,葉底嫩勻成朵。手工制作手法分抖(透)、搭(帶)、捺(抹)、拓、甩、扣、挺、抓、壓、磨(蕩)等十大技巧。操作復雜,不同等級的鮮葉手法又不同,因而不易掌握。整個加工過程分青鍋和煇鍋兩個階段:
⑴青鍋:當鮮葉攤涼至含水率達68-70%時開始殺青,殺青在口徑62cm的電炒鍋或柴火灶進行,當鍋溫上升到90-100℃時開始投葉,投葉量為100-125g,下鍋時能聽到輕微的爆聲為最宜鍋溫,入鍋后先用抖、拓以蒸發水分,炒約3min鮮葉開始干癟,鍋溫適當下降,此時不能聽到爆聲,隨后減少抖動的手法,加用搭、捺的手法,炒至梗子干癟,外形扁平,梗葉色澤一致,約七成干時即可起鍋。青鍋歷程15-17min。
⑵煇鍋:將青鍋葉進行簸、揀、篩,除去片、末、梗、果等夾雜物,用3號篩篩出頭子,再用4號篩將葉型大、中、小分開,便以煇鍋時干燥均勻,不脫檔斷頭。而后把大、中、小三檔青鍋葉分別攤放回潮,待茶葉略變軟時即可進行煇鍋。投葉量一般是2-3鍋青鍋葉并為一鍋,茶葉下鍋后以拓為主,用抖適當輔助,等茶葉轉熱時可采用輕抓、輕捺的手勢,炒制茶葉不粘手時采用抓、挺、捺為主的手法,并逐漸用力,以使茶葉扁平,手勢總的來說是由輕到重,炒到茶葉將干時,用力要減輕,以免炒碎茶葉,當梗葉干燥程度一致時即可起鍋,歷時20-25min。最后再進行分篩去雜,歸堆包裝。
目前,扁形茶的機制生產已開始推廣,其技術要點如下:
⑴用30型、40型殺青機殺青,掌握嫩殺為宜,也可直接用多功能機殺青;
⑵在多槽理條機或多功能機中完成青鍋。前期轉速調整在(135+5)r/min,鍋溫150-130℃,每槽投葉量150g左右,當茶葉基本成條,手捏不粘時投入輕棒在槽內壓炒30s-40s,然后取出輕棒換成重壓棒,再壓炒1-2min取出重棒,松炒1-2min停機出葉,青鍋適度是色澤轉暗,葉質較軟,折梗不斷,基本成條,清香顯露,含水率40%左右;
⑶經篩分攤涼1-2h后轉入煇鍋;
⑷ 煇鍋,前期仍在多功能機或多槽理條機中進行,鍋溫以120-130℃為宜,轉速(115+5r/min),溫度掌握先高后低,每槽投葉200g左右,下鍋拋炒1-2min后開始加棒,加棒掌握"輕-重-輕"原則。分三次加棒,換棒間要透炒,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含水率在6.5%以下時即可出鍋。高檔龍井茶是在槽鍋煇鍋至含水量12%左右時出鍋,再進行手工煇鍋;
⑸煇鍋葉出鍋經散熱、分篩、去末去片、揀梗剔雜后進行歸堆包裝
條形名優茶加工工藝
以開化龍頂為例,介紹條形名優茶的傳統手工加工技術。
(1)殺青。在平鍋內手工操作,鍋溫200~220℃,每鍋投葉200~250克,投葉后葉溫要迅速達到80℃。殺青以抖炒為主,操作要求輕、快、凈、散,即:手勢輕,動作快,撈得 凈,抖得散。鍋溫先高后低,以炒到葉色轉為暗綠,葉質柔軟, 略卷成條,折梗不斷,青氣散失,減重約為25%~30%為適度,可起鍋。殺青葉要求不焦邊、無爆點,出鍋葉立即簸揚和 攤晾散熱。
(2)揉捻。青葉經攤晾后進行揉捻。揉捻在竹匾中進行,采用雙手單把或雙手雙把推揉法。用力要掌握“輕—重 —輕”的原則。先輕揉0.5分鐘后抖散團塊,再重揉0.5分鐘抖散,最后輕揉o.5分鐘,全程需時約l~2分鐘,以基本成條,稍有茶汁溢出為適度。一般每2鍋殺青葉并作1次揉捻。
(3)初烘。揉捻后立即上烘,2~3鍋殺青葉并作l籠,上烘時籠頂溫度應在90~110℃之間,攤葉厚度在l厘米左右,以優質木炭為燃料,旺火烘焙,做到快烘、薄攤、勤翻、輕翻。 烘至茶葉稍有觸手感即出籠攤晾。需時20分鐘左右。
(4)整形提毫。整形提毫是決定開化龍頂茶色、香、味、形的關鍵工序,技術難度較大,須由熟練技師操作。該工序在平鍋中進行,投葉時鍋溫稍高些,控制在100℃,理條造形時 鍋溫低些,70℃左右即可。投葉量視操作人員手掌大小而定,手大則多,手小則少,以方便炒制整形為標準。手勢分“滾 邊抖炒”、“抓捏滾拉”、“滾邊團搓”,這3種手勢要靈活運用,交替進行。茶葉下鍋后,先“滾邊抖炒”數次,待茶葉受熱回軟后,再用“抓捏滾拉”為主要手法,進行理條整形,茶葉從鍋心抓拉向鍋沿,邊抓邊捏,并在手中徐徐滾動,使部分茶葉從手虎口吐出,再從鍋心抓回,如此反復進行。炒至有粘結感時,用“滾邊抖炒”手法迅速將茶葉抖散,再以“抓捏滾拉”手法將茶葉理順、理直,多次反復交替進行。當炒至稍有觸手感時,則以“滾邊團搓”手法為主,結合“滾邊抖炒”、手法;將茶葉炒到基本定形,銀毫顯露。(鍋邊開始出現 小茸球),有明顯觸手感,約8成干時即可起鍋攤晾上烘。
(5)低溫焙干。烘籠溫度(一般測量烘籠頂端)為60~80℃,兩鍋整形提毫葉并作l籠,均勻薄攤于烘籠上,文火慢焙,焙干溫度掌握“高-低-高”的原則。適時翻動,盡量少翻、輕翻,以免茶葉斷碎影響品質。烘至捻茶呈末,茶香撲鼻,含水量為5%~6%時出籠。
(6)揀剔割末。揀去黃片、雜質,割去茶末后,即可包裝待售或貯藏。
⑴青鍋:當鮮葉攤涼至含水率達68-70%時開始殺青,殺青在口徑62cm的電炒鍋或柴火灶進行,當鍋溫上升到90-100℃時開始投葉,投葉量為100-125g,下鍋時能聽到輕微的爆聲為最宜鍋溫,入鍋后先用抖、拓以蒸發水分,炒約3min鮮葉開始干癟,鍋溫適當下降,此時不能聽到爆聲,隨后減少抖動的手法,加用搭、捺的手法,炒至梗子干癟,外形扁平,梗葉色澤一致,約七成干時即可起鍋。青鍋歷程15-17min。
⑵煇鍋:將青鍋葉進行簸、揀、篩,除去片、末、梗、果等夾雜物,用3號篩篩出頭子,再用4號篩將葉型大、中、小分開,便以煇鍋時干燥均勻,不脫檔斷頭。而后把大、中、小三檔青鍋葉分別攤放回潮,待茶葉略變軟時即可進行煇鍋。投葉量一般是2-3鍋青鍋葉并為一鍋,茶葉下鍋后以拓為主,用抖適當輔助,等茶葉轉熱時可采用輕抓、輕捺的手勢,炒制茶葉不粘手時采用抓、挺、捺為主的手法,并逐漸用力,以使茶葉扁平,手勢總的來說是由輕到重,炒到茶葉將干時,用力要減輕,以免炒碎茶葉,當梗葉干燥程度一致時即可起鍋,歷時20-25min。最后再進行分篩去雜,歸堆包裝。
目前,扁形茶的機制生產已開始推廣,其技術要點如下:
⑴用30型、40型殺青機殺青,掌握嫩殺為宜,也可直接用多功能機殺青;
⑵在多槽理條機或多功能機中完成青鍋。前期轉速調整在(135+5)r/min,鍋溫150-130℃,每槽投葉量150g左右,當茶葉基本成條,手捏不粘時投入輕棒在槽內壓炒30s-40s,然后取出輕棒換成重壓棒,再壓炒1-2min取出重棒,松炒1-2min停機出葉,青鍋適度是色澤轉暗,葉質較軟,折梗不斷,基本成條,清香顯露,含水率40%左右;
⑶經篩分攤涼1-2h后轉入煇鍋;
⑷ 煇鍋,前期仍在多功能機或多槽理條機中進行,鍋溫以120-130℃為宜,轉速(115+5r/min),溫度掌握先高后低,每槽投葉200g左右,下鍋拋炒1-2min后開始加棒,加棒掌握"輕-重-輕"原則。分三次加棒,換棒間要透炒,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含水率在6.5%以下時即可出鍋。高檔龍井茶是在槽鍋煇鍋至含水量12%左右時出鍋,再進行手工煇鍋;
⑸煇鍋葉出鍋經散熱、分篩、去末去片、揀梗剔雜后進行歸堆包裝
條形名優茶加工工藝
以開化龍頂為例,介紹條形名優茶的傳統手工加工技術。
(1)殺青。在平鍋內手工操作,鍋溫200~220℃,每鍋投葉200~250克,投葉后葉溫要迅速達到80℃。殺青以抖炒為主,操作要求輕、快、凈、散,即:手勢輕,動作快,撈得 凈,抖得散。鍋溫先高后低,以炒到葉色轉為暗綠,葉質柔軟, 略卷成條,折梗不斷,青氣散失,減重約為25%~30%為適度,可起鍋。殺青葉要求不焦邊、無爆點,出鍋葉立即簸揚和 攤晾散熱。
(2)揉捻。青葉經攤晾后進行揉捻。揉捻在竹匾中進行,采用雙手單把或雙手雙把推揉法。用力要掌握“輕—重 —輕”的原則。先輕揉0.5分鐘后抖散團塊,再重揉0.5分鐘抖散,最后輕揉o.5分鐘,全程需時約l~2分鐘,以基本成條,稍有茶汁溢出為適度。一般每2鍋殺青葉并作1次揉捻。
(3)初烘。揉捻后立即上烘,2~3鍋殺青葉并作l籠,上烘時籠頂溫度應在90~110℃之間,攤葉厚度在l厘米左右,以優質木炭為燃料,旺火烘焙,做到快烘、薄攤、勤翻、輕翻。 烘至茶葉稍有觸手感即出籠攤晾。需時20分鐘左右。
(4)整形提毫。整形提毫是決定開化龍頂茶色、香、味、形的關鍵工序,技術難度較大,須由熟練技師操作。該工序在平鍋中進行,投葉時鍋溫稍高些,控制在100℃,理條造形時 鍋溫低些,70℃左右即可。投葉量視操作人員手掌大小而定,手大則多,手小則少,以方便炒制整形為標準。手勢分“滾 邊抖炒”、“抓捏滾拉”、“滾邊團搓”,這3種手勢要靈活運用,交替進行。茶葉下鍋后,先“滾邊抖炒”數次,待茶葉受熱回軟后,再用“抓捏滾拉”為主要手法,進行理條整形,茶葉從鍋心抓拉向鍋沿,邊抓邊捏,并在手中徐徐滾動,使部分茶葉從手虎口吐出,再從鍋心抓回,如此反復進行。炒至有粘結感時,用“滾邊抖炒”手法迅速將茶葉抖散,再以“抓捏滾拉”手法將茶葉理順、理直,多次反復交替進行。當炒至稍有觸手感時,則以“滾邊團搓”手法為主,結合“滾邊抖炒”、手法;將茶葉炒到基本定形,銀毫顯露。(鍋邊開始出現 小茸球),有明顯觸手感,約8成干時即可起鍋攤晾上烘。
(5)低溫焙干。烘籠溫度(一般測量烘籠頂端)為60~80℃,兩鍋整形提毫葉并作l籠,均勻薄攤于烘籠上,文火慢焙,焙干溫度掌握“高-低-高”的原則。適時翻動,盡量少翻、輕翻,以免茶葉斷碎影響品質。烘至捻茶呈末,茶香撲鼻,含水量為5%~6%時出籠。
(6)揀剔割末。揀去黃片、雜質,割去茶末后,即可包裝待售或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