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十大名茶之中有個"武夷巖茶",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名列其中,那么武夷巖茶屬于什么茶呢?
武夷巖茶屬于烏龍茶,是半發酵茶類,英文名稱:wuyi rock tea.武夷巖茶是烏龍茶的始祖,發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氣候條件和適宜的品種前提下用一種特殊工藝形成的茶類。
鮮葉要求新梢生長均臻完熟,俗稱開面采,殺青經過酶性氧化殺青后以經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發酵的茶類。烏龍茶又稱青茶屬全國六大茶類(紅茶。綠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之一。具
有綠葉紅鑲邊、三紅七綠(三分紅邊。七分綠),兼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的特點。
烏龍茶的功效與作用:生津止渴。提神醒酒。利尿解毒。消炎滅菌。清心明目。防蛀牙。助消化。降血壓。防輻射。增強微血管的彈性。防抑癌癥美容瘦身等保健功效。
武夷山巖茶得名于產自武夷山的巖石上,武夷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現在武夷巖茶是產于閩北武夷山市(原名祟安縣)武夷山巖上烏龍茶類(oolong tea)的
總稱。不同時代武夷山巖茶屬于什么茶也是不同的。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武夷巖茶作為饋贈佳品,此時的武夷山巖茶多為研膏臘面茶。宋、元時期武夷巖茶作為"龍團鳳餅"被列
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九曲溪畔設立了"皇家焙局”、"御茶園”,明代朱元璋下詔書廢龍鳳團茶,改為散茶,武夷山桐木關地區產生了全發酵的紅茶,并迅速通過鄭成功海運集團出
口歐美,正上小種名揚天下。清朝武夷巖茶屬于什么茶呢?清代乾隆作茶詩"冬夜烹茶"稱贊其"氣味清和兼骨鯁",出自于此。
關于武夷巖茶烏龍茶的出現,普遍認為發源于清代康熙年間,因武夷山巖茶產自,需人工背簍采摘茶青,在采青的過程中的顛簸搖晃使得茶青嫩芽的葉邊發生微妙的發酵現象。武夷
山制茶師傅發現這種半發酵茶葉頗具特色,于是乎迅速推廣流行。
目前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武夷巖茶產品分為大紅袍茶、名樅、肉桂、水仙、奇種五種。武夷山巖茶品種主要品種有武夷的水仙、武夷的肉桂、武夷的奇爛、武夷奇種、十大名樅、
大紅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大紅袍”最為名貴。
武夷巖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
清,味久益醇。泡飲武夷巖茶適合用小壺小杯的功夫茶泡法,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七泡有余香。武夷巖茶是我國東南沿海各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華僑同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