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酒:以糧谷為主要原料,用大曲、小曲、或麩曲及酵母等為產酒生香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而制成的飲料酒。
2、大曲酒:以大曲為產酒生香劑釀造而成的白酒。
3、濃香型白酒:以糧谷為原料,經傳統固態法發酵、蒸餾、陳釀、勾兌而成,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物質,具有己酸乙酯為主體復合香的白酒。
4、固態發酵法:以固態蒸料糊化、糖化、發酵、蒸餾生產白酒的方法。
5、液態發酵法:以液態蒸料糊化、糖化、發酵、蒸餾生產白酒的方法。
6、半固態發酵法:采用固態蒸料和培菌糖化,進行液態發酵、蒸餾生產白酒的方法。
7、原窖法:本窖發酵后的糟醅,經出窖系列操作后,重新放回原來的窖池內發酵的生產工藝。
8、跑窖法:本窖發酵后的糟醅,經出窖系列操作后,放到另外的窖池內發酵的生產工藝。
9、老五甑法:將窖中發酵完畢的酒醅分成五次配料、蒸酒的傳統操作方法。窖內有四甑酒醅,即大渣、二渣、小渣和面糟各一甑。
10、雙輪底:白酒生產中,發酵正常的窖底母糟不經蒸餾取酒,仍置于窖底補充配料曲藥、酒等再次發酵的工藝操作。
11、串香:在甑中以含有乙醇的蒸汽穿過固態發酵的酒醅或特制的香醅,使餾出的酒中增加香氣和香味的操作。
12、混蒸混燒:原料拌入發酵好的酒醅中,分別完成蒸酒和蒸料的蒸餾操作。
13、續糟法:新投入原料以不同方式拌和入一定量比原有母糟,再入窖發酵,如此反復循環的發酵產酒方法。
14、清糟(渣)法:單獨立糟(渣)、單獨蒸酒的操作方法。
15、輔料清蒸:為消除稻殼等輔料的異雜味和雜菌而進行的蒸料操作。
16、立糟:新投入時,涼粉經拌料、蒸煮糊化、加糖化發酵劑,第一次釀酒發酵的操作。又稱立渣、立排、立窖
17、酒醅:已發酵完畢等待配料、蒸酒的物料。又稱母糟。
18、糧糟:在配糟時,按工藝的配料比加入原料的酒醅。又稱糧渣。
19、面糟酒醅蒸酒后,只加糖化發酵劑,再次發酵的醅子。又稱紅糟、回糟。
20、丟糟:出窖糟經蒸餾取酒后,不再用于釀酒發酵的物料。
21、培菌糟:在小曲酒生產中,將蒸熟的原料經攤晾后拌入小曲,在缸中或箱上培菌糖化后的物料。
22、生心:原料蒸煮后,糊化和糖化程度不夠的現象。
23、排(輪):從新原料投料開始至發酵、蒸酒完成的一次釀酒生產周期,稱為一排(輪)。
24、掉排:一排或連續幾排的生產不正常,出現的出酒率和酒質明顯下降的現象。
25、上甑:按一定規范,將待蒸物料鋪撒入甑桶的操作過程。又稱裝甑。
26、黃水:發酵期間,逐漸滲于窖底部的棕黃色液體,又稱黃漿水。
27、滴窖:在起窖時,瀝去黃水的操作過程。
28、跑氣:上甑過程中,酒蒸汽明顯逸出物料層表面的現象。
29、穿汽不勻:上甑過程或蒸餾過程中,酒汽不能均勻地穿過酒醅,造成夾花流酒的現象。
30、塌汽:上甑蒸酒時,蒸汽突然減少,使甑內酒醅下陷,造成酒醅中的酒蒸不盡,或酒度低,流酒尾時間拖長的現象。
31、大汽追尾:蒸酒將結束時,加大蒸汽量或加大火力,蒸出酒醅中殘余香味物質,同時利于糧食糊化的操作。
32、酒花:白酒在流酒或振搖后,液面濺起的泡沫,俗稱酒花。根據酒花的形狀、大小、持續時間,可判斷酒液酒精度的高低。
33、量質摘酒:蒸餾流酒過程中,根據流酒的質量情況確定摘酒(分級)時機的操作。
34、酒頭:蒸餾初期截取出的酒精度較高的酒水混合物。
35、酒尾:蒸餾后期截取出的酒精度較低的酒水混合物。
36、地溫:釀酒車間入窖窖池(地缸)周邊地面的溫度。
37、踩窖:待發酵物料進入窖內后及時鋪平,根據季節,人工適當踩壓,以免發酵物料間存留過多的空氣,同時防止過分跌窖的一道操作工序。
38、封窖:以專用的材料(粘土、塑料布等)將窖面密封,隔絕空氣以進行發酵的操作。
39、窖泥:附著于窖壁或窖底的富含釀酒有益微生物的粘土。
40、窖皮泥:用于封窖的粘土。
41、打量水:當蒸糧完成后,潑入一定溫度的水的操作。
42、煙水:當蒸糧達到一定程度時,向甑桶內物料進行潑水的操作。
43、下曲:將糖化發酵劑均勻混入攤晾好的糟醅中的操作,又稱撒曲。
44、攤晾:使出甑的物料迅速均勻地冷至下曲溫度的操作,又稱揚冷。
45、窖帽:封窖后入窖物料高出地平面的部分。
46、跌窖:發酵期間,窖帽下跌的現象,又稱跌頭。
47、清窖:封窖后,所采取的保持封窖材料密閉的定期操作。
48、生態釀酒:保護與建設適宜釀酒微生物生長、繁殖的生態環境,以安全、優質、高產、低耗為目標,最終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和循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