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科學設計和激光顯微刻制等技術,建立“蟲卵計數板”的制作及操作程序規范,該技術可用于定量檢測幾乎所有通過糞便排蟲卵的寄生蟲。
制作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蟲卵計數板”、操作規范程序、蟲卵計算公式等,并將新技術操作需要的各種器具組合并建立成“家畜寄生蟲病診斷監測箱”。
該技術不僅適合鄉鎮畜牧獸醫站和動物醫院及養殖場應用,而且適合相關科研、教學應用。
二、前后盤吸蟲病防治技術
我國奶牛的前后盤吸蟲有22個種,隸屬2個科6個屬,通過研究前后盤吸蟲的繁殖特性、奶牛前后盤吸蟲病流行特點及其控制要點以及藥物的篩選試驗,建立奶牛前后盤吸蟲病防治技術。
該技術針對奶牛和前后盤吸蟲特點,重點解決了有效藥物的種類和劑量、效果檢測技術、檢測時間、效果評價等問題。
三、豬棘頭蟲病防治技術
在分子水平上篩選出抑制蛭形巨吻棘頭蟲LDH酶而對宿主LDH酶無抑制作用的藥物,明確了硝硫氰醚對豬棘頭蟲LDH同工酶的抑制是該藥物防治豬棘頭蟲病的作用機制,篩選出豬棘頭蟲病防治藥物,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其有效率達99%以上。
該技術針對豬和蛭形巨吻棘頭蟲特點,重點解決了有效藥物的種類和劑量、投藥時間、效果檢測技術、檢測時間、效果評價等問題。
適宜區域:適合養殖場、鄉鎮畜牧獸醫站、動物醫院以及從事寄生蟲蟲卵檢測的相關科研和教學單位。
四、規模養殖家畜寄生蟲病防控模式
針對傳統經典技術的盲目性等問題,建立了“定期監測、適時驅蟲、驅蟲后及時檢測與評估”的規模養殖家畜寄生蟲病控制新模式。新技術控制程序為:定期監測→根據需要實施驅蟲→及時檢測與評估。
該技術建立豬、牛、羊的寄生蟲病監測時間表,即規模養豬場每年3月、7月、11月各進行一次監測、奶牛場每年4月和11月各進行一次監測、羊場每年3月、5月、8月、11月各進行一次監測。
該技術制訂了實施預防性驅蟲的各種寄生蟲病的EPG臨界值,10%的隨機抽樣被檢糞便陽性豬的線蟲蟲卵>500時、10%豬的棘頭蟲蟲卵EPG值大于300時,進行預防性驅蟲的“實施驅蟲的參考標準”;牛場片形吸蟲病的EPG閾值為150,前后盤吸蟲病的EPG閾值為1000,消化道和呼吸道線蟲病的EPG閾值為250;羊場的線蟲、片形吸蟲驅蟲閾值分別750和300。
該技術驅蟲效果評估指標,蟲卵轉陰率在87%以上,未轉陰動物的蟲卵減少率在85%以上為合格。家畜寄生蟲病控制除了以上關鍵技術外,還應作好綜合性預防的各個環節。
該寄生蟲病防制模式主要包括寄生蟲蟲卵定量檢測技術、藥物選擇、藥物使用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