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溫度是影響豬只健康和生產的重要因素。豬是恒溫動物,在一定范圍內的各種環境溫度下,無論在嚴寒的冬季,還是酷熱的夏季,都會通過自身的生理調節及行為反應來保持體溫的恒定。
一、豬的體溫調節生理
在神經系統控制下,豬通過物理形式散發和化學形式增加體內的熱量進行體溫調節。當環境溫度較低,豬感到寒冷時,通過神經控制增加體內熱量和縮小散熱面積,保持體溫恒定,這是物理性調節;與此同時,豬的采食量增加,代謝作用增強,把食物中的化學能轉變為熱能,保持體溫恒定,這是化學性調節。
豬的體溫調節隨環境溫度而變化,當環境溫度過低時,豬體就加快食物化學能向熱能的轉化,環境溫度過高時,豬體就延緩食物化學能向熱能的轉化。據測定,體重10公斤的豬,要求適宜的環境溫度是25℃,如溫度下降1℃,每千克體重要多消耗0.6克的飼料。環境溫度下降越多,豬體用于保持體溫恒定和增重所消耗的飼料也就越多。
仔豬的體溫調節和大豬有所不同。20日齡前仔豬的體溫調節機能還沒完全發育,體溫維持完全依賴外力保護。仔豬在母體內的溫度是39℃,而出生環境溫度多在20℃左右,加上體表黏液的蒸發和較大的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率,使體溫散失很快。剛生下仔豬的體溫與母豬相同(39℃),1小時后體溫逐漸下降,此時仔豬體內的皮下脂肪尚未蓄積,能量來源只能依賴肝臟或肌肉中的肝糖,肝糖可轉化成葡萄糖,葡萄糖再分解就會產生熱量,但這種能量反應速度來不及滿足仔豬所需,因此分娩欄的保溫設備絕不可缺。用心的飼養人員通常會主動引導小豬到有保溫設施的休息區,不讓小豬受到冷的應激。
二、豬的體溫調節行為
人有流汗反應,通過水分蒸發達到散熱的目的,但豬的汗腺已退化,只有人的六分之一左右,加上豬的皮下脂肪厚,出汗的散熱效果很有限,所以豬只好以淺呼吸(喘氣)來散熱,通過舌頭上的水分蒸發帶走熱量。反之,太冷時豬會通過肌肉的連續收縮和放松反應來產生熱量,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發抖現象。豬的其它的體溫調節行為還包括:增加飲水及水浴來散熱,通過卷曲身體來保溫等。
就仔豬而言,哆嗦是最常見的溫度調節行為。當仔豬遇冷時,會動用脂肪和能量來抵御寒冷,然而仔豬出生時只有1%的體脂和非常稀疏的被毛,這對保溫作用很小,70%的糖原(能量的儲備形式)僅在出生一天就用盡了。根據環境溫度的變化,仔豬會通過改變躺臥姿勢或改變與其它仔豬位置的方式來調節溫度。在較冷的環境中,如果沒有熱地板,它們將盡量減少同地面的接觸(全支撐的姿勢),以減少經地板傳導散失的熱量。仔豬互相擁擠在一起以保存熱量,通過這種方法仔豬可以減少約40%左右的體熱損失。然而,擠在一起的方法并不能解決溫度過低帶來的問題,弱小仔豬從群體游離出來,它們所處的環境更為不利,更加寒冷。當溫度較高時,仔豬平躺在地上,最大限度地與地面接觸(側臥在地),身體與地面接觸越多,熱量經涼地面的熱傳導損失越大,仔豬分布的距離也較為疏松。當溫度適宜時,仔豬躺臥自然,或舒服的休息,或活潑的運動、吮乳。
三、仔豬的適宜溫度
對新生仔豬的保溫措施是養好仔豬的特殊護理要求。當仔豬裸露在1℃的環境中時,經過2小時就有凍死的危險。現代養豬生產中,為仔豬提供保溫的環境,已經是普遍采取的做法。
由于豬的品種、年齡、體重、飼養管理方式、個體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所需要的環境溫度也有所不同。仔豬的適宜溫度范圍:初生前3天約為:30-36℃,第4-7天約為:28-30℃,第7-14天約為:24-28℃,第14-21天約為:22-26℃,第28-35天約為:20-24℃。
目前,很多豬場將仔豬的離乳日齡定在21-28天,此時仔豬的體溫調節能力雖已大致完成,但是離乳時環境變化太大、沒有母豬做伴、手足失散,加上沒有母奶、飼料變得干硬等因素,對豬而言,這都是很大得應激,所以離乳時保溫溫度一定要馬上提升4-5℃左右(約28℃),再逐日降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階段保溫法”。另外,仔豬離乳后,如果采食量不足,仔豬的體脂肪會迅速消耗,失去絕緣隔熱功能,更容易怕冷而誘發下痢,所以,保溫工作千萬疏忽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