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沙門氏菌病通常稱為仔豬副傷寒,是由致病性沙門氏菌引起的斷奶仔豬的一種條件性傳染病。急性病例為敗血癥變化,慢性病例為大腸壞死性炎癥及肺炎。2-4月齡斷奶仔豬最易感,無季節性,氣候驟變,溫度變化較大,豬舍擁擠,潮濕,空氣不流通,衛生條件不良,飼養管理不當,長途運輸,容易引發本病。本病發生后,如采取的防治措施得當,可得到有效控制,F將一起典型病例介紹如下。
發病情況 河北省巨鹿縣某養豬場,2009年9月28日從外地購進仔豬30頭,購進后直接放到自己母豬所產斷奶仔豬的圈舍隔壁,中間只有一個圈墻相隔。第五天豬群突然發病,當地獸醫立即給病豬用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安痛定等藥物治療,未見療效,并死亡1頭。病豬逐漸增多,剩下的29頭豬都有癥狀,而在隔壁圈舍內自己母豬所產的斷奶仔豬也相繼發病,癥狀和新買的仔豬一樣,隨后來邢臺市獸醫院診治。通過剖檢、化驗,診斷為仔豬沙門氏菌病,立即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除2頭癥狀較重的仔豬死亡外,其余仔豬全部恢復健康。
臨床癥狀 病豬體溫升高,在40.5℃-41.5℃之間,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廢絕,間有下痢,糞便稀薄,呈淡黃色、惡臭,并有寒戰扎堆現象。病豬耳根、鼻端、胸前和腹下等肢體皮膚淤血,呈紫紅色斑塊。
剖檢病變 對剛病死的仔豬進行解剖,病變主要呈壞死性腸炎特征:回腸后段、盲腸、結腸粘膜壞死,粘膜上覆蓋著一層彌漫性壞死和腐乳狀物質,剝開見底部出血,粗糙增厚,失去彈性。肝、脾可見針頭大灰黃色壞死點或灰白色結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出血,肺充血、出血、水腫。
防治 1.加強飼養管理,平時要嚴防傳染病帶進豬場,從外地引進豬必須隔離觀察,只有確認健康豬后才能進入豬場。發生本病后要徹底隔離病豬,對豬舍內外環境及用具徹底消毒,每天一次,連續10天。2.病豬治療。(1)肌肉注射恩吉諾(主要成分:恩諾沙星等),按每公斤體重0.2ml,每天2次,連用3天。(2)肌肉注射息熱(主要成分:磺胺嘧啶等),按每公斤體重0.2ml,每天2次,連用3天。(3)同時配合中藥治療,方劑:青木香10g,黃連10g,白頭翁10g,車前子10g,蒼術6g,地榆炭15g,炒白芍15g,燒大棗5枚為引,研末,分2次拌料或喂服,連用3天。3.全群仔豬飼料內增加多種維生素,增強豬體的抗病力。
通過采取以上綜合性的防治措施,第二天病豬癥狀大大減輕,第三天病豬基本恢復正常,5天后豬群全部恢復健康。
小結:
1.本病主要發生于4個月齡以內的仔豬,因此在這個月齡段的仔豬,特別要加強飼養管理,注意仔豬圈舍內的溫度、濕度,搞好圈舍內的衛生消毒工作,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養環境,豬群盡量分小群飼養。仔豬一月齡口服或注射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苗,均勻地拌入飼料讓豬自己采食,斷奶后再口服或注射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苗,這樣可以使豬群獲得堅強的免疫力,免遭本病的傳染。
2.本次仔豬沙門氏菌病的發生,可能是由于從外地購回仔豬,長途運輸,又突然改變飼養環境,飼料突然更換,再加上天氣變化無常,促使仔豬發病。因此,從外地購回仔豬后,要加強飼養管理,并隔離飼養一段時間,確定無病時,再進豬場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