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豬群抗病能力 健康狀況良好的豬群在免疫后能產生堅強的免疫力,而體質虛弱、營養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豬群免疫應答能力較差。因此,應保證飼料的喂量和質量;采取盡可能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堅持自繁自養,防止病原傳入,對生產區要采取嚴格的消毒、隔離和防檢疫措施;在飼養密度、溫度、濕度、光照和空氣質量等方面采取措施,為豬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提高豬群的整體健康水平。
正確使用疫苗 稀釋后的疫苗效價下降速度很快,氣溫在15℃~30℃時,3小時可能失效。因此預防注射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用前稀釋液應置于4℃~8℃冰箱內預冷,稀釋后的疫苗同樣放于有冰塊的保溫箱內,并在打開后1~2小時用完。嚴禁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針頭,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須用棉球擦干,嚴禁用大號針頭注射和打飛針,以免造成疫苗滅活或注射量無保證。
免疫注射前應對針頭進行蒸汽消毒,注射時應一頭豬一個針頭,嚴禁一個針頭打到底,造成人為地將處于潛伏期的豬瘟病毒傳染給其他健康豬。豬瘟病毒在豬體內具有優勢株選擇現象,往往是強毒增殖而疫苗毒不增殖,防疫變成了帶毒傳播,引起注射豬瘟疫苗后豬瘟暴發。
規范使用藥物 某些藥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和磺胺類、病毒唑等,對肌體B淋巴細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響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是在免疫前后不規范地使用這些藥物,可導致肌體白細胞減少,從而影響免疫應答。
嚴禁使用霉變飼料 霉變飼料含有各種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細胞的變性壞死,淋巴結出血、水腫,嚴重破壞肌體的免疫器官,造成肌體的免疫抑制。因此,要嚴格控制飼料和各種原料的質量。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來,豬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趨勢。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偽狂犬病、圓環病毒感染、喘氣病等都能破壞免疫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導致豬瘟的免疫失敗。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應按照免疫程序加強這些疾病的預防和控制。
淘汰亞臨床感染豬 豬瘟免疫監測的重點應放在母源抗體水平、免疫應答效果、亞臨床感染和疫苗效價的監測上。根據產子季節,在防疫高峰期后1個月內,隨機采取免疫豬血清做抗體監測,計算總保護率。如總保護率在50%以下,顯示免疫無效。同時根據抗體的分布,分析是否存在亞臨床感染。
另外,造成豬瘟持續性感染的根源在于母豬帶毒,即妊娠母豬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豬瘟病毒后引起潛伏性感染。帶毒母豬妊娠后豬瘟病毒通過胎盤感染胎兒造成垂直傳播,帶毒公豬也可通過精液傳染母豬,也可傳播給子豬。帶毒母豬通過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造成豬瘟的持續感染。
同時先天感染豬瘟的子豬產生后天免疫耐受性,經反復注射疫苗不產生抗體,成為持續性感染的帶毒豬。如果這種豬被誤作后備種豬培養就會形成新的帶毒種豬群。這樣會造成豬瘟感染的惡性循環。
因此對豬場除進行豬瘟抗體的定期檢測之外,還要進行種豬的帶毒檢測,以使種豬群的豬瘟得到控制與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