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奶牛小區的飼養規模,在四周建圍墻(網、欄),大門口應設外來人員更衣室和紫外線燈等消毒設備。還要建車輛消毒池,尺寸:長4.5米,寬3.5米,深0.1米;人行過道、消毒池,尺寸:長2.8米,寬1~1.4米,深0.05米。池底要有坡度,并設排水孔。生產區與其他區要建緩沖帶,生產區的出入口設消毒池、員工更衣室、紫外線燈和洗滌容器。每年春、秋兩季用2%的苛性鈉溶液或10%的石灰乳等對牛舍、周圍環境、運動場地面、飼槽、水槽等進行消毒處理。及時處理糞尿,防止污染環境。
定期進行預防接種、檢疫
在春、秋兩季要進行奶牛結核病檢疫使用精制結核菌素進行皮下注射,經72小時觀察局部有無明顯的炎性反應,如果皮厚差大于或等于4毫米,可初步判定為陽性病牛,經復檢無誤后,在動物衛生部門監督下進行撲殺處理。
進行奶牛布氏桿菌病的檢疫 即在春、秋兩季抽取奶牛血樣,采用試管血清凝集試驗方法,進行對比試驗,如發現陽性病牛,在動物衛生管理部門監督下及時處理。
小區奶牛要實行《奶牛健康證》管理和免疫標識制度 通過對奶牛佩戴耳標,實現一牛一標一號,建立檔案,詳細記錄奶牛免疫、飼養和用藥情況,及時掌握和監控牛群疾病情況,為小區原料牛奶衛生安全追溯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礎。
做好免疫接種 小區要在當地動物防疫部門指導下,根據各種傳染病的發病季節,做好相應的免疫接種計劃,每年進行2次口蹄疫疫苗、1次炭疽菌苗預防注射。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
堅持自繁自養,既有利于自身的奶牛飼養,又可避免購買奶牛時帶進各種傳染病。如果必須引進奶牛時,一定要從非疫區引進,要選派專業很強的獸醫技術人員到產地與獸醫部門聯合對牛進行逐頭檢疫,證明無傳染病后才可引進。購進后,應隔離飼養2個月,經檢疫無病后方可進入小區飼養。
要進行牛群健康普查,構建良好生產環境
奶牛飼養小區每年應定期對奶牛進行1~2次健康檢查 (包括酮病、骨營養不良病),了解奶牛群代謝狀況,定期邀請當地動物防疫部門對牛抗體水平進行監測,及時掌握免疫接種效果,為科學制定防疫、檢疫程序提供依據。要抓好疾病預防,要突出強調牛群的安全,不能只針對個體,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要從小區奶牛群體情況出發,應有益于群體。要做好牛舍間空隙地的綠化,注意保持舍內通風換氣,搞好冬季防寒保溫和夏季防暑降溫。注意運動場地的保養,要充足供應飲水和補飼礦物質。要搞好牛體自身衛生。進入小區的奶農和飼養員應經常刷拭牛體,并要將奶牛的乳房毛剃干凈。要注意奶牛的蹄子保護,及時清除地面的碎石、鐵絲等堅硬異物,保持牛床、運動場及蹄部清潔干凈,每年春、秋兩季各進行1~2次檢蹄、修蹄和護蹄。
應進行針對性的藥物防治
對一些細菌引起的疾病,應及時采用針對性強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如治療奶牛乳房炎,可先用50℃左右水浸泡的毛巾洗凈乳房及乳頭,進行按摩,再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擦凈乳房和乳頭;擠完奶后,用0.5%的碘伏溶液或0.15%~1%的洗必泰溶液清洗乳房和乳頭。對患病牛,除積極治療外,還要注意反復擠凈乳汁,每天擠4~6次有利于痊愈。
對一些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如奶牛焦蟲病,在蜱繁殖季節和放牧之前,可采取貝尼爾(血蟲凈)按奶牛每公斤體重5~7毫升,用水配成7%的溶液,于牛臀部肌肉注射。
泌乳牛在正常情況下禁止使用任何藥物(尤其是抗生素),必須用藥時,藥殘期的牛奶不應作為商品牛奶出售。
對高產奶牛易發生的缺鈣等病癥,可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預防。
做好相關業務記錄,保存好資料
做好生產記錄,包括產奶量、乳脂率、配種產犢、飼料使用、獸藥使用、系譜等。獸醫診療記錄,包括奶牛健康檢查,疾病診療,防疫、檢疫等,做到一牛一檔。病、死、淘汰牛記錄,包括病牛奶的處理、死亡牛的無害化處理記錄,淘汰牛出售時應抄寫或復印有關記錄隨牛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