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毛皮動物養殖業發展迅速,規模化、密集化飼養程度越來越高,隨之帶來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有害微生物增多,流行疫病的種類日趨增多,每年由于多種疑難病癥導致的死亡率平均可達10-20%。這是當前毛皮動物養殖的一大障礙,也是生產效益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毛皮動物疫病流行特點
1、某些疫病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發生變化。由于動物宿主與病原體長期受到諸如免疫接種、應激反應、環境因素、飼養方式、免疫缺陷、免疫不應答、個體健康狀態及化學藥物等的影響,導致某些疫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發生變化,如犬瘟熱、細小病毒性腸炎、狐貍腦炎、水貂阿留申病、水貂克雷伯氏菌病、水貂流行性腹瀉,仔獸大腸桿菌感染、皮膚疥螨病、附紅細胞體病,兔瘟、兔魏氏梭菌病等。
2、病原毒力或抗原型出現新的變化。有些病原毒力增強,出現了強毒或超強毒株,雖然已進行了免疫接種,但仍未能獲得保護,或因保護力低而出現免疫失敗的現象。這種情況幾乎每年都有發生,一般要通過大劑量緊急接種疫苗、結合使用能激活免疫系統的免疫增強劑才能控制疫情蔓延。
3、新發現的疫病種類增多。近幾年,毛皮動物流行很多新病,如附紅細胞體病、化膿性子宮內膜炎、支原體感染、皮膚真菌病、水貂流行性腹瀉、貉大爪癥等,這無疑給養殖和防治帶來了新的問題。
4、病情復雜、危害程度加大。混合感染病例增多,特別是一些條件性、環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所增加,如大腸桿菌病、綠膿桿菌感染、克雷伯氏菌病、葡萄球菌感染、兔的巴氏桿菌和魏氏梭菌感染、皮膚疥螨和真菌病等。許多病毒性疫病往往都伴有條件性細菌合并感染,給診斷和防治帶來更大的困難。
5、細菌性疾病的外寄生蟲病危害日趨嚴重。尤其是皮膚疥螨,幾乎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流行,不僅影響動物生長發育、增加治療費用,而且嚴重地影響毛皮質量。
6、時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猝死。臨床和病理檢驗可見有心源性的、腦源性的、肝源性的、脾源性的、肺源性的及腎源性的猝死,即動物死亡后,上述某一器官發生極顯著地病理變化,但都檢測不到病原微生物。目前,對毛皮動物的猝死問題還缺乏明確的診斷依據。
二、毛皮動物疫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1、飼養管理不當。不注重飼料、飲水、環境衛生及提高健康狀況,只把希望寄托在好的疫苗和藥物上,這是疫病流行和泛濫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條件性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與獸場環境及籠舍的衛生有直接關系,如疥螨的發生與溫度、濕度、光照、通風、衛生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2、濫用抗菌素和化學藥物。濫用抗菌素或劑量、療程不足,過度依賴抗菌素,飼料中長期添加化學藥物,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出現抗藥性和二重感染,結果出現越治越重的局面。
3、診斷不及時。疫病診斷技術落后,缺乏對多種疫病快速、準確診斷的方法,這是導致疫情蔓延和錯過治療機會的一個重要原因。
4、環境衛生不良。糞便堆積后不及時清除,特別是夏、秋季節,糞便發酵產生大量的氨,刺激上呼吸道,致使動物支氣管肺炎感染病例增多。獸場不滅蠅,極易傳播疾病。
5、尸體解剖操作不規范。隨意解剖尸體,沒有防護措施;剖檢過的尸體不進行深埋或焚燒處理,造成環境污染、病原擴散。
6、缺乏用藥知識。對藥物的性能和配伍禁忌缺乏了解,結果造成藥物失效或藥效降低。如青霉素與維生素B1、維生素C合用可破壞青霉素的功效;青霉素與慶大霉素合用可降低療效;頭孢菌素類和青霉素均不能與酸性(如維生素C)或堿性(如碳酸氫鈉)藥物配伍;青霉素與黃連素配伍可產生沉淀反應;地塞米松不能用于病毒性疾病感染的治療等。這些都是必須了解的用藥常識,應引起重視,否則,臨床上就會出現治療效果不佳或越治越重的結果。
綜上所述,我國在毛皮動物疫病防治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事此方面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在疫病的快速準確診斷、新的高效疫苗和藥物的開發、病原的自然變異、疫病的流行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及發病機制、環境衛生和環境生態保護方面,應加大研究力度,以推動我國毛皮動物的健康發展,獲得更高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