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雙腔吸蟲病是由矛形雙腔吸蟲和中華雙腔吸蟲寄生于牛、羊等多種反芻獸的肝臟、膽管和膽囊內所引起的寄生蟲病。
專家解病。⑴病原:矛形雙腔吸蟲:蟲體扁平,透明,呈棕紅色,肉眼可見到內部器官;表面光滑,前端尖細,后端較鈍,呈矛狀;體長5-15毫米,寬1.5-2.5毫米。腹吸盤大于口吸盤。蟲卵呈卵圓形或橢圓形,暗褐色,卵殼厚,兩側稍不對稱;蟲卵一端有明顯的卵蓋;卵內含毛蚴。中華雙腔吸蟲:蟲體扁平,透明,腹吸盤前方體部呈羊錐樣,其后兩側較寬似肩樣突起;體長3.5-9毫米,寬2.6- 3毫米。
⑵流行特點: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在我國尤以西北各省和內蒙古較為嚴重。在溫暖潮濕的南方,第1、第2中間宿主蝸牛和螞蟻可全年活動,因此,動物幾乎全年都可感染,而在寒冷干燥的北方,中間宿主要冬眠,動物感染明顯具有季節性,一般是夏秋季節感染,而多在冬季發病。動物隨年齡的增加,其感染率和感染強度也逐漸增加,感染的蟲體數量可達數千條,甚至上萬條。蟲卵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土壤和糞便中可存活數月,仍然具有感染性。
⑶癥狀:病羊的癥狀可因感染強度不同而有所差異。輕度感染的病羊常不顯臨床癥狀。嚴重感染的病羊表現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黏膜蒼白黃染,頜下水腫,腹脹,下痢,行動遲緩,漸進性消瘦,終因極度衰竭而死亡。有些病羊常繼發肝源性感光過敏癥,其表現多在陽光明媚的上午(10-11時)放牧時,羊耳和頭面部突然發生急性腫脹(水腫),影響采食視物,全身癥狀惡化,?梢鹚劳;不死者腫脹很難消退,往往形成大面積破潰、滲出、結痂或繼發細菌等。
⑷剖檢病變:膽管出現卡他性炎癥變化和膽管壁肥厚;膽管周圍結締組織增生;肝臟發生硬變、腫大,肝表面形成瘢痕,膽管擴張。
⑸診斷:糞便檢查時根據蟲卵的形態和特征進行診斷;死后剖檢時,可將肝臟撕碎,用連續洗滌法檢查蟲體。
專家治病。①預防:定期驅蟲,加強飼養管理,對糞便堆肥發酵處理,以殺滅蟲卵。
②治療:a、海濤林按每千克體重40-50毫克,配成2%懸浮液經口灌服。b、丙硫咪唑按每千克體重30-40毫克口服。c、六氯對二甲苯(血防846)按每千克體重200-300毫克口服。d、噻苯唑按每千克體重150-200毫克口服。e、吡喹酮按每千克體重65-80毫克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