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片吸蟲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屬的肝片吸蟲或大片形吸蟲寄生于牛的肝臟膽管中所引起的一種較為嚴重的寄生蟲病。多流行在秋季,常呈地方流行性,對幼畜危害嚴重。本病可引起牛急性、慢性肝炎和膽管炎,同時伴發全身性中毒和營養障礙,最后因衰竭而死亡,特別是1.5歲以下的幼齡牛,死亡率較高。
癥狀和病理變化
臨床上多呈慢性經過,患牛逐漸消瘦,被毛粗亂,易脫落,黏膜蒼白,貧血,食欲減少,反芻不正常,繼而出現周期性瘤胃脹氣或前胃弛緩,便秘與下痢交替發生,到后期下頜、胸下出現水腫,觸診水腫部呈波動狀或捏面團樣感覺,無熱痛。患畜即使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也日漸消瘦,母牛發生流產,如不治療常引起死亡。
診斷要點
患牛消瘦,被毛粗亂,易脫落,黏膜蒼白,貧血,食欲減少,反芻不正常,出現周期性瘤胃脹氣或前胃弛緩,便秘與下痢交替發生,下頜、胸下出現水腫。觸診水腫部呈波動狀感,無熱痛。
剖檢,肝臟出血、腫大,被膜上有纖維素性沉著物,切開膽管,管壁增厚并纖維化可鈣化。膽管內有形似木耳狀成蟲鉆出,伸展開后形似柳葉狀呈紅棕色,約長20毫米~75毫米,寬10毫米~13毫米。
采取新鮮糞便,用沉淀法檢查,檢出糞便中有橢圓形、金黃色肝片吸蟲蟲卵。
治療
治療本病主要是驅出體內寄生的肝片形吸蟲,選用以下藥品:
1、丙硫苯唑又名抗蠕敏,內服10毫克/公斤體重,對成蟲的驅蟲率可達99%。
2、硝氯酚內服。童蟲8毫克/公斤體重,成蟲6毫克/公斤體重。
3、克洛殺0.1毫克/公斤體重作皮下注射,效果極佳。
通過驅蟲,半個月后病牛采食可增加,反芻正常,下痢停止,糞便趨于正常,被毛開始光亮。再重復用藥一次,病牛可完全康復。
預防
要預防好牛肝片形吸蟲病,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一是要春秋兩季定期進行驅蟲,殺死幼蟲及成蟲;二是搞好圈舍環境衛生,牛排出的糞便不能亂丟亂放,要集中堆積作發酵處理,防止污染牛舍和草場及再感染發病;三是不到沼澤、低洼潮濕地帶放牧及飲水;四是消滅中間宿主椎實螺,可用1︰5000的硫酸銅溶液噴灑草場;五是患牛內臟不能亂丟,應作深埋或焚燒等銷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