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特點本病主要傳染源病鴨、病鵝和帶毒鵝(鴨),各品種、性別和年齡的鵝均可感染。雛鵝尤為敏感,但以15-20日齡幼鵝最易感染,死亡率也高。本病發(fā)生和流行無明顯季節(jié)性,但以春夏之際和秋冬流行最為嚴重,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fā)。
二、臨床癥狀發(fā)病初期,病鵝精神萎頓,縮頸垂翅,食欲減少或停食,渴欲增加,體溫各項高達43℃以上,高熱稽留,全身體表溫度增高,尤其是頭部和翅膀最明顯。病鵝畏光,流淚,眼瞼水腫,眼瞼周圍羽毛沾濕或有膿性分泌物,將眼瞼粘連,甚至眼角形成出血性小潰瘍。部分鵝頭頸部腫脹,從鼻腔流出漿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難,叫聲嘶啞,下痢,排出灰白色或綠色稀便,肛門周圍的羽毛沾污并結塊,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腫,嚴重者黏膜外翻,可見黏膜面覆蓋一層不易剝離的黃色假膜。
鵝不愿下水,行動困難甚至伏地不愿移動,強行驅趕時,步態(tài)不穩(wěn)或兩翅撲地勉強掙扎而行。發(fā)病后期體溫下降,病鵝極度衰竭死亡。少數(shù)幸存者,一般表現(xiàn)消瘦,生長發(fā)育不良。
三、剖檢變化鴨瘟病死的鵝皮下組織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腫,在頭頸部腫大的病例,皮下組織有淡黃色膠凍樣浸潤,口腔黏膜主要是舌根、咽部和上腭部黏膜表面常有淡黃褐色假膜覆蓋,剝離黏膜表面常露出鮮紅的潰瘍。食道黏膜的病變具有特征性,外觀有縱行排列的灰黃色假膜覆蓋或散在的血點,假膜易剝離,刮落后留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淺潰瘍。有時腺胃與食道膨大部的交界處或與肌胃的交界處常見有灰黃色壞死帶或出血帶,腺胃黏膜與肌胃角膜下層充血或出血。
整個腸道發(fā)生急性卡他性炎癥,以小腸和直腸最嚴重,腸集合淋巴濾泡腫大或壞死。泄殖腔黏膜表面有出血斑點和覆蓋著一層不易剝離的黃綠色壞死結痂或潰瘍。腔上黏膜充血、出血,后期常見有黃白色凝固的滲出物。心內外膜有出血斑,心血凝固不全,氣管黏膜充血,有時可見肺充血或出血、水腫。肝臟早期有出血斑點,后期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灰黃色的壞死灶,并有出血點。
四、防治措施目前,本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預防和控制本病主要是平時采取綜合性防疫措施。
不從疫區(qū)引進種鴨、鵝,需要引進經嚴格檢疫后再引進。引進的鴨、鵝應隔離飼養(yǎng)一段時間,經檢疫觀察無病后,方能混群飼養(yǎng)。
飼養(yǎng)的鵝群不與發(fā)生鴨瘟的鴨、鵝接觸,避免鵝鴨共養(yǎng)或共同飼用被鴨瘟病毒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盡理少放牧,圈養(yǎng)可以減少感染機會。
加強飼養(yǎng)管理,嚴格執(zhí)行衛(wèi)生消毒制度,避免鴨瘟病毒污染各種用具物品、運輸車輛及工具等。對運動場、鵝舍、飼養(yǎng)用具及水池保持清潔衛(wèi)生,定期用2%的火堿、0.5%的百毒殺等消毒。
使用疫苗進行免疫接種。目前有雞胚化鴨瘟弱毒疫苗和大鵝瘟苗。注意使用鴨瘟疫苗時,劑量應是鴨的5-10倍,種鵝一般按15-20倍接種。
鵝群一旦發(fā)病,必須迅速采取嚴格封鎖、隔離、消毒焚尸及緊急接種等綜合防疫措施。立即注射鴨瘟疫苗,做到注射一只換一個消毒過的針頭。發(fā)病后應多喂青飼料,同時用口服補液鹽代替飲水4~5天。飼料中應添加多維萄萄糖、維生素C等,同時使用適量的廣譜抗生素拌料或飲水,以防繼發(fā)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