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進行隨機抽樣稱重、測脛長
確保每周稱重一次:稱重是正確評定雞群群體的平均體重和均勻度的有效方法。3周齡前可采取群體稱重,每個群體30只雞左右。3周齡后可采取個體稱重,抽取的比例取決于雞群大小,一般應占全群雞數的5%(5000只以上的雞群可抽取2%~3%,1000只~5000只的雞群可抽取5%),不應少于100只,小群也不應少于50只。對抽測的雞要逐只稱測,分別做好記錄。
稱重時間:在每周的同一天進行,以確保稱重準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雞群生長和發育狀況。
稱重后的結果取其平均值與本周標準體重比較,然后調整下月的飼喂量,使雞只始終處于適宜的體重范圍。
在掌握體重的過程中,從4周齡開始,每2周測量1次骨架發育,觀察是否與體重發育一致。一般是測量脛部(即由足掌至踝關節的部位)的長度,至少應有90%的雞脛部長度為標準長度,長短不超過標準值的5%。
及時合理地調群
根據稱測結果判斷雞群體重大小、體質強弱,及時合理地調整雞群、分群管理,根據小群發育狀況調節飼養水平。應及時淘汰那些鑒別錯誤、發育很差和明顯有病的雞只,對死亡雞只及時處理,對于籠養蛋雞及時補充缺位,保持每籠雞數一致。對挑出體質較弱、個體較小的雞集中飼養,推遲換料時間,使其盡快達標,以此提高整體均勻度。
調整飼養密度
飼養密度是決定雞群均勻度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飼養密度過大則雞群活動受限、雞群混亂、競爭激烈,采食、飲水都不均勻,生長發育緩慢,極易使部分雞體重下降影響雞群均勻度;密度過小,則飼養成本增加。具體要根據雞舍和設備配置來決定,飼養密度建議如下:地面平養,7周齡~14周齡,每平方米10只~12只,15周齡~20周齡,每平方米6只~8只;網上平養,7周齡~14周齡,每平方米12只~14只,15周齡~20周齡,每平方米8只~10只;立體籠養,7周齡~14周齡,每平方米20只~24只,15周齡~20周齡,每平方米12只~16只。
保證雞群均勻適量的采食
提供充足的采食、飲水用具,保證有充足的飼養面積,飼料須均勻分配,盡可能減少雞只爭食。對于籠養蛋雞,食槽內加料要均勻,每次喂完后要勻料4次~5次,保證雞只采食均勻。網上平養和地面飼養,為確保每只雞都有足夠的料位,可根據情況增加輔助料桶。要確保飼料質量,根據體重變化情況,適當調整喂料量,體重超標時,下周可維持上一周的給料量,低于標準體重時,每低于1%,每只雞每日增加3克~5克料量。
加強飼養管理
防止高溫高濕、低溫低濕現象出現,育成舍內的溫度應保持在15℃~30℃,注意防寒降暑和通風換氣,排除氨氣、硫化氫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保證新鮮空氣的充足供應。
控制光照強度,光照時間宜短不宜長,強度宜弱不宜強,防止性早熟。養殖戶要根據密閉式雞舍或開放式雞舍的不同來制定合理的光照制度。密閉式雞舍一般采用漸減的光照制度,以每天8小時~9小時的光照為宜;開放式雞舍以自然光照為主。秋季育雛處于日照逐漸縮短的時期,與育成雞所需光照時間基本相符;春季處于日照逐漸增加的時期,與育成雞所需的光照時間正好相反,要想法進行人工控制。
定時清糞,清洗消毒料桶(槽)、飲水器,帶雞消毒,減少疾病的發生。對地面飼養的雞群,要保持墊料清潔干燥,給雞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做好防疫工作。育成期主要預防的傳染病有新城疫、雞痘、傳染性支氣管炎等,多雨季節要做好球蟲病的預防。春、秋兩季進行驅蟲,主要是驅除線蟲、絳蟲等。在開產前要進行一次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減蛋綜合征三聯苗的免疫和驅蟲。由于育成期防疫比較頻繁,應完善免疫程序,科學使用疫苗,避免過度抓雞帶來較大的應激,這樣也有利于保證雞群體重的均勻度。
適時斷喙,準確斷喙,規模養殖的蛋雞要斷喙。實施斷喙的目的是避免相互啄斗,減少飼料浪費。建議斷喙在6日齡~9日齡進行,斷喙時要用斷喙器進行,注意斷喙長度,避免出血。斷喙前后2天可在日糧或水中添加維生素K,以減少出血和減緩應激。斷喙方法:用手輕按雞的咽喉部,使其舌縮回,避免燙傷。上喙斷去1/2,下喙斷去1/3,斷喙刀片與雞接觸2秒~3秒,將雞只上、下喙部一次燒灼,降低感染風險,減少雛雞當時及以后的應激。第一次斷喙效果不佳的雞只,如漏切、喙長、上下喙不齊等要進行補充斷喙、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