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擇種蛋必需從非疫區、健康而高產的優良山雞群中選擇。入選種蛋必需大小適中,蛋形蛋色正常,蛋重一般以26-27g 為宜,過小(23)g、過大(30)g、 贓蛋、 畸形蛋、沙皮蛋、裂紋蛋鈞不宜做種蛋。
2山雞種蛋貯存時間為7-10天,溫度為15-16℃,濕度為70%-75%,通風良好。種蛋應放在蛋盤上貯存,大頭朝上,以稍斜放為宜,如貯存時間超過7天,應每日翻蛋1次,以防蛋黃與蛋殼粘連。
3每日種蛋收集選好后,(貯存前)及種蛋入孵前應熏蒸消毒。消毒的用具可自制,用小方木條做一個
二 種蛋的的消毒:
立方體木框,其大小可根據消毒種蛋多少而定,木框上面和周圍4面用塑料薄膜封閉,底面空著,如同一個大罩子,消毒時,把種蛋放在蛋盤上,大頭沖上碼好,把蛋盤在地上一層層落起來,塑料薄膜罩子扣在蛋盤上面。放消毒藥時,把塑料薄膜罩子掀起10-20厘米,把裝有福爾馬林的陶瓷或玻璃容器先放到木框里面,然后再向容器里放進高錳酸鉀,迅速放下木框,熏蒸20分鐘即可。每立方空間用福爾馬林42毫升加21克高錳酸鉀。也可以用0.1%新潔爾滅或0.02%高錳酸鉀直接在種蛋上噴霧消毒。
三 孵化方法:
1預熱。種蛋從貯藏室取出后,要在孵化室內自然預熱,待蛋表溫度達到室溫后即進行碼盤入孵,碼盤位置與貯存時一致。另外,孵化機事先清洗、消毒、調試,并要預熱。
2山雞對孵化溫度和濕度的要求,既不同于家禽,也有別于其他珍禽。在入孵后第1-20天孵化機空間溫度為38度,第21-24天為37度,如果把孵化機傳感器放在種蛋上,則從始至終保持蛋溫37.5-38度即可,入孵后第1-20天孵化濕度60%,第21-24天為70%。
3翻蛋。在入孵后第1-20天,每隔2-3h要翻蛋一次,每日翻蛋8-12次,翻轉角度為90度,以使胚胎各部分受熱均勻,防止胚胎黏殼。如果孵化機內各處溫差±0.5℃,則每日要調盤一次,即上下蛋盤對調,蛋盤四周與中央的蛋對調,以彌補溫差的影響。
4照蛋。第1次照蛋在孵化后第8天進行,通過照蛋,撿出無精蛋和死胚蛋。受精蛋胚胎發育正常,血管呈放射狀分布,顏色鮮艷發紅;死胚蛋顏色較淺,內有不規則的血環、血弧,無放射狀血管;無精蛋發亮無血管網,只能看到蛋黃的影子。第2次照蛋在入孵后第22天進行,以刪除死胚蛋,活的正常胚蛋移入出雛盤和出雛器。活胚蛋呈黑紅色、氣室傾斜、邊界彎曲、周圍有粗大的血管;死胚蛋氣室周圍看不到暗紅色的血管,邊緣模糊,有的蛋顏色較淺,小頭發亮。在孵化過程不定期地抽檢胚蛋,以便掌握胚胎發育情況,并據此采取相應措施
5落盤與出雛。山雞種蛋孵化至22天,應將活的胚蛋落盤。落盤后要按山雞種蛋孵化的溫度與濕度要求來控制溫度和濕度,即較前一孵化階段,溫度適當降低,而濕度適當增加,以利出雛。為保證有足夠濕度,應適當增加水盤數量,保持水盤內的清潔,以利水分蒸發。孵化至第23天即開始出雛,滿24天出雛完畢,山雞雛出殼后,在出雛器內要停留至羽毛干透,而后取出,放入育雛室或箱中。揀雛過早,幼雛羽毛未干,對環境適應性差;撿雛過晚,幼雛羽毛干后,即可活動,則雛雉可能自行爬出,掉入水盤淹死。出雛期間應盡量少開照明燈,只在撿雛時開燈,以免雛雉爬行時損傷關節。一般2h揀雛一次
6孵化管理。山雞蛋在孵化期間,每日定時觀察溫度和濕度,并做記錄,一般每2h 檢查記錄一次。定時往孵化器的水盤內加水,定時翻蛋。注意通風換氣及儀表、指示器的變化,如有異常應及時排除故障。每次孵化工作結束后,應將孵化器、出雛器及用具進行徹底清掃、刷洗和消毒。
四 孵化效果的檢查與分析
每次孵化結束之后應統計孵化成績(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并進行分析,以便總結,積累經驗,提高孵化技術水平。一般來說,人工飼養的山雞,頭照無精蛋不超過6%,死胚蛋不超過3%。如果死胚率過高,多是由于種蛋保管不當、孵化溫度過高或過低。無精蛋過多,則多是種山雞群雌雄配比不當、種山雞患病、公山雞雄性不強和沒有射精能力等原因。二照時死胚蛋不超過3%為正常,死蛋過多往往由種山雞飼養不良、胚胎營養不足、孵化溫度不適宜及通風不良所致。孵化末期移盤后死胚蛋為6%-7%,如死胚蛋過高可能是中后期孵化條件不良,主要表現啄殼不出的死胎較多。野生山雞與家養山雞種蛋孵化相比,受精率較高,而孵化率較低。原因是野生山雞種蛋自產出到人工采集回來,然后入孵,間隔時間較長,常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擾,如人工采集的種蛋不知其產出時間,是否已經孵化,或已經孵化,不知多長時間等。因此,為減少不利影響,收集種蛋時即予以保溫,這樣已經孵化的種蛋就不會因著涼感冒而死胚。運輸途中要盡量減少顛簸,切記碰撞和震動。野生種蛋收集回來后應及時檢查,根據其胚胎發育情況及時入孵并給予適當的孵化條件。總之,從野外收集山雞種蛋,從收集直至入孵,要盡量減少人為的不利干擾,以確保有較高的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