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近幾年雞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例,可以發現就其在世界發展的水平而言,雞肉產量的增速僅僅次于豬肉,占到了肉類消費總產量的30%。
一、雞肉生產和消費
相比豬肉產量相對穩定的發展趨勢來說,雞肉產量在其世界平均水平上正在趕超豬肉。而雞肉產量在中國的發展是呈現一個緩慢上升的狀態,它的上升空間是非常大的。
二、肉雞育種和選擇歷史
過去60年,北美和西歐對雞的生長速度、飼料報酬和胴體組成進行了系統的遺傳選育。形成了今天的肉雞品種。商用肉雞品種的育成為家禽生產帶來革命性變化。為全世界消費者帶來了健康、營養和高效的動物產品。之后,集約化肉雞生產在世界范圍內不斷發展,包括新型的經濟體巴西、中國和印度。
家雞由7000~1000l0年前的亞洲叢林野雞馴化而來。其馴化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在19世紀家雞馴化只是一種文化,人們關心的是雞的羽毛而不是肉和蛋。而20世紀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再發現和自閉產蛋箱的發明(30年代)加速了家禽業的發展和進步。
20世紀30年代前,雞主要開展群體選擇和無系譜記錄的純系的培育。主要選擇的是產蛋性能。雞肉是副產品。30~50年代,開始采用純系雜交的方法提高雞的成活率和繁殖性能。40年代系譜記錄的使用可在下一代中剔除不理想性狀、促進優異性狀的選擇,并保持遺傳變異。60~80年代,主要選擇易測量的性狀,如產蛋量、孵化率、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等。當時的市場產品以帶骨雞肉和家庭消費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工性狀受到重視,如凈膛重和脫骨胸肉重等。以Henderson(1948)法為基礎的統計方法的發展。90年代最佳線性無偏預測法(BLUP)等的應用,以及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等都在其育種發展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l世紀的家禽育種需要考慮產品品質和動物福利。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和雞基因組草圖的繪制為研究控制重要經濟性狀基因奠定了基礎。雞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基因測序的農業動物。
現代肉雞由三系、四系雜交,生產前主要是純種生產。肉雞的繁育體系由四級組成: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而全球化導致育種公司數量不斷減少。
三、肉雞育種
現代肉雞育種約始于1945年。肉雞育種的特點:群體大、繁殖快。應用了最先進的育種理論和技術。公司間獨立開展育種工作。
肉雞育種目標:提高雞只的產品產量、生產效率,改善產品品質。主要選擇指標:受精率、孵化率、生長速度、體型、產蛋量、產肉量、飼料效率、蛋品質、肉品質、成活率等指標。
早期的肉雞業,對母雞進行產蛋選擇后,留下的兼用型雜交公雞用于肉雞生產。產肉性能遠不及專用肉雞品種。現在的肉雞,父系來自科尼什,母系來自白洛克。通過系統配種產生雜種優勢。
肉雞父系通常為顯性白羽,主要選擇生長速度、肉質性狀和快羽性狀;母系要求有較好的生長速度、孵化率及其產蛋性能。純系是育種公司用不同的品種合成的。在此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選育。特點在于生長速度遺傳力高、易度量、對生產效益影響大,胸肉產量經濟價值高等,均得到持續選育。但對其生長速度和胸肉的持續選育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會導致脛骨軟骨發育異常、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等疾病發病率增高。
1950~2000年肉雞生長速度和胴體重提高了5倍和6倍。1957年~1976年、1976年~1991年、1991年~2001年,這3個時間階段肉雞生長速度的遺傳進展分別達到了58克/年、73克/年、84克/年。
過去10年中,將個體飼料效率和產量性狀列入選育指標使遺傳進展提高了1倍。對肉雞生長、飼料利用率、體組成、繁殖、健康和福利性狀的綜合選擇使其產肉性能每年提高2%~3%。
2003年~2007年期間,美國肉雞每年達到2.27千克體重天數減少0.74天,胸肉量提高0.5%,綜合分析,每年的產肉性能改進超過3%。
四、我國白羽肉雞育種
(一)艾維茵肉雞育種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中國、美國、泰國三國合資建立的北京家禽育種公司,從美國引進艾維茵純系,開始了我國白羽肉雞本土育種工作。到2001年艾維茵肉雞已經占有國內市場的54%以上,本土育種獲得巨大成功。
2004年后受“非典”、禽流感等影響,我國持續兩年多肉雞市場滑坡,公司經營出現了危機,本土育種落人低谷。
(二)光明1號肉雞育種
由廣東新廣牧公司推進.到2016年已經選育四個世代。主要為三系配套,母系父母為顯性白羽矮小型。長速偏慢,飼料利用率和成活率有優勢。在其育種過程里需要注意矮小雞配套的問題。
(三)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
《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提出,到2025年要培育肉雞新品種40個以上.其中自羽快長型肉雞2~3個。國產白羽肉雞品種市場占有率超過20%。商品雞42日齡體重2.8千克以上.料重比1.70:1之下,成活率達95%以上。其綜合指標要有一項以上優于進口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