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出欄生豬1800余頭的規模養豬場,一個容積320立方米的沼氣處理工程,84畝果園和10多畝藕田——構成了王萬秋的生態養殖場。
萬秋生態養殖場位于建德市新安江街道新蓬村,在這里,豬糞及污水通過地下管道流入沼氣池,經沼氣池發酵處理后,產生的沼氣儲存在儲氣罐中,供應養殖場和附近村民作為生產和生活用能;而沼渣、沼液則作為果園、菜地的肥料。這種“豬-沼-果”三位一體的生態種養模式,讓王萬秋嘗到了甜頭,也讓周圍的村民分享了實惠。
三筆增收賬
養殖場場長王萬秋專門算過成本賬,使用沼氣,整個養殖場一年可節省近4萬元的燃料和電費。
“使用沼氣不僅能降低生產成本,還有許多想不到的好處。”王萬秋說,沼氣燈能殺蚊子、蒼蠅;沼氣發電,正好緩解夏季農村電荒,減少對生產的影響。
“污染是資源放錯了位置。”王萬秋告訴筆者,像他這樣存欄近千頭的養豬場,每天產生的廢棄物有10噸左右,如果不加處理,對周圍環境絕對是個災難,而經沼氣池處理后,基本上都得到了有效利用。
新安江街道黃泥墩村草莓種植大戶寧國春去年開始采用養殖場的沼液做肥料。“開頭還不太放心,一試效果出奇地好。”據寧國春介紹,用沼液做肥料,每畝至少可節省300元成本,而且草莓畝產可達到2噸,比用化肥增產300到500公斤;草莓質量好,價格比一般草莓高出一成以上。
現在,萬秋養殖場每天要向各農產品生產基地運送2-3車沼液,除去運費,每車收費30元。這樣下來,養殖場光是出售沼液一年就有3萬多元的收益。
生態種養帶來了高收益。去年,養殖場出欄生豬1800余頭,純收益近30萬元;沼液、沼渣用作果樹的肥料,不僅節省上萬元的化肥成本,結出的桃子質量還特別好。去年是果園投產第一年,就有3萬多元收益。山腳下的10多畝藕田原是村民的水稻田,養殖場排出的廢水雖經過處理,仍比較肥,種水稻容易倒伏。王萬秋將這些田承包過來,改種耐肥性強的蓮藕,一方面使水質得到進一步凈化,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另一方面,每畝還產生4000多元的收益。
粗粗一算,萬秋生態養殖場去年總收益超過40萬元。而據建德市農村能源辦主任葉銀松介紹,萬秋養殖場這樣的沼氣處理工程,總投資不超過20萬元。
一幅和諧圖
王萬秋今年春節心情特別舒暢。這不僅因為去年養殖場收益好,還因為同村民關系的改善。他高興地說:“今年過年不少村民還給我送禮呢!”而這些村民,正是當初竭力反對他在這里辦養豬場的。
王萬秋原先在外從事建筑承包,2000年回村承包了100畝山地發展種養業。讓他沒想到的是,豬場還沒動工,就遭到了村民的強烈反對。
“村民告狀告到了街道辦事處;白天堆在工地上的木料,晚上被村民搬回了家。村民倒不是在乎幾根木頭,而是不想讓我辦豬場。”王萬秋說。
后來,在建德市農村能源辦的規劃指導下,王萬秋確立了“豬-沼-果”生態種養模式,養殖場產生的廢棄物基本得到有效處理。
村民洪國壽家離養殖場最近,住房就貼著養殖場的圍墻,因此,他是當初帶頭反對王萬秋辦養豬場的村民之一。洪國壽說:“當年反對王萬秋辦豬場是擔心污染環境。哪個養豬場不是臭烘烘的,哪個養豬場不是蒼蠅、蚊子成堆啊?不過,萬秋養豬場還真不一樣。這么多年來,溪溝里的水照樣是清的,山上倒更綠了。特別是春、夏季,山上山下桃花、荷花開了,這山谷就像花園一樣。”
村民擔心的污染問題一直沒出現,養豬場帶來的便利卻讓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養殖場附近的21戶村民常年使用養殖場的沼氣做菜做飯;村民種菜也是用養殖場的肥料。洪國壽說,他家的菜地從不施化肥,要用肥就到養殖場的沼氣池里擔,不用付錢,菜還長得特別好。
嘗到生態農業甜頭的王萬秋則把養豬場的效益很大一部分歸功于堅持生態種養。他感慨地說:“如果不搞這個沼氣工程,我這養殖場可能根本辦不下去,更別說賺錢了。”
萬秋生態養殖場位于建德市新安江街道新蓬村,在這里,豬糞及污水通過地下管道流入沼氣池,經沼氣池發酵處理后,產生的沼氣儲存在儲氣罐中,供應養殖場和附近村民作為生產和生活用能;而沼渣、沼液則作為果園、菜地的肥料。這種“豬-沼-果”三位一體的生態種養模式,讓王萬秋嘗到了甜頭,也讓周圍的村民分享了實惠。
三筆增收賬
養殖場場長王萬秋專門算過成本賬,使用沼氣,整個養殖場一年可節省近4萬元的燃料和電費。
“使用沼氣不僅能降低生產成本,還有許多想不到的好處。”王萬秋說,沼氣燈能殺蚊子、蒼蠅;沼氣發電,正好緩解夏季農村電荒,減少對生產的影響。
“污染是資源放錯了位置。”王萬秋告訴筆者,像他這樣存欄近千頭的養豬場,每天產生的廢棄物有10噸左右,如果不加處理,對周圍環境絕對是個災難,而經沼氣池處理后,基本上都得到了有效利用。
新安江街道黃泥墩村草莓種植大戶寧國春去年開始采用養殖場的沼液做肥料。“開頭還不太放心,一試效果出奇地好。”據寧國春介紹,用沼液做肥料,每畝至少可節省300元成本,而且草莓畝產可達到2噸,比用化肥增產300到500公斤;草莓質量好,價格比一般草莓高出一成以上。
現在,萬秋養殖場每天要向各農產品生產基地運送2-3車沼液,除去運費,每車收費30元。這樣下來,養殖場光是出售沼液一年就有3萬多元的收益。
生態種養帶來了高收益。去年,養殖場出欄生豬1800余頭,純收益近30萬元;沼液、沼渣用作果樹的肥料,不僅節省上萬元的化肥成本,結出的桃子質量還特別好。去年是果園投產第一年,就有3萬多元收益。山腳下的10多畝藕田原是村民的水稻田,養殖場排出的廢水雖經過處理,仍比較肥,種水稻容易倒伏。王萬秋將這些田承包過來,改種耐肥性強的蓮藕,一方面使水質得到進一步凈化,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另一方面,每畝還產生4000多元的收益。
粗粗一算,萬秋生態養殖場去年總收益超過40萬元。而據建德市農村能源辦主任葉銀松介紹,萬秋養殖場這樣的沼氣處理工程,總投資不超過20萬元。
一幅和諧圖
王萬秋今年春節心情特別舒暢。這不僅因為去年養殖場收益好,還因為同村民關系的改善。他高興地說:“今年過年不少村民還給我送禮呢!”而這些村民,正是當初竭力反對他在這里辦養豬場的。
王萬秋原先在外從事建筑承包,2000年回村承包了100畝山地發展種養業。讓他沒想到的是,豬場還沒動工,就遭到了村民的強烈反對。
“村民告狀告到了街道辦事處;白天堆在工地上的木料,晚上被村民搬回了家。村民倒不是在乎幾根木頭,而是不想讓我辦豬場。”王萬秋說。
后來,在建德市農村能源辦的規劃指導下,王萬秋確立了“豬-沼-果”生態種養模式,養殖場產生的廢棄物基本得到有效處理。
村民洪國壽家離養殖場最近,住房就貼著養殖場的圍墻,因此,他是當初帶頭反對王萬秋辦養豬場的村民之一。洪國壽說:“當年反對王萬秋辦豬場是擔心污染環境。哪個養豬場不是臭烘烘的,哪個養豬場不是蒼蠅、蚊子成堆啊?不過,萬秋養豬場還真不一樣。這么多年來,溪溝里的水照樣是清的,山上倒更綠了。特別是春、夏季,山上山下桃花、荷花開了,這山谷就像花園一樣。”
村民擔心的污染問題一直沒出現,養豬場帶來的便利卻讓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養殖場附近的21戶村民常年使用養殖場的沼氣做菜做飯;村民種菜也是用養殖場的肥料。洪國壽說,他家的菜地從不施化肥,要用肥就到養殖場的沼氣池里擔,不用付錢,菜還長得特別好。
嘗到生態農業甜頭的王萬秋則把養豬場的效益很大一部分歸功于堅持生態種養。他感慨地說:“如果不搞這個沼氣工程,我這養殖場可能根本辦不下去,更別說賺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