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估算蝦塘存池量在對蝦養殖中有重要意義,為此特談談蝦塘存池量的意義和簡易方法,筆者十余年反復摸索,該方法準確度高,可操作性強,供參考。
一、估算蝦塘存池量的意義
1、為準確投飼料提供科學依據 蝦塘存池量是指對蝦養殖過程中蝦塘中存在對蝦的產量或數量。蝦塘存池量與投飼料數量密切相關。產量越高,數量越大,投飼料量就越多。能準確估算蝦塘存池量,就可以收到準確投料的效果。相反,錯誤估算存池量,則可能帶來嚴重后果。
廣西北海市某養殖戶在2004年3月在一個約10畝池的標粗池放下700萬尾南美白對蝦苗,在放苗后的25天內曾一天投20公斤飼料,總共投下800公斤飼料。由于沒有準確地估算到蝦塘存池量,過量投飼料,導致底質和水質惡化,引起蝦病,經治療無效,只好放棄養殖,帶來2萬余元的經濟損失。
2、為賣蝦提供科學依據 蝦養殖成功要賣蝦,必須叫蝦商到蝦塘裝蝦。蝦商在安裝運輸蝦車時,必定問有多少蝦,以便安排車輛。蝦少安排小車,蝦多安排大車。如果對蝦塘蝦的存池量沒有較準確估算,蝦少安排大車運輸,蝦商有意見,如果蝦多安排小車,蝦不能及時運走,給賣蝦帶來麻煩。因此,準確估算蝦塘蝦的存池量可以收到及時將蝦賣走的效果,這對蝦商和養殖戶都很有好處。
3、增強養殖信心 筆者在長期與廣大蝦農接觸過程中,發現一個這樣的現象,就是養殖到后期,特別是養殖取得成功即將賣蝦時,蝦的攝食量大增,投下的飼料很多,每天的飼料費用很大,怕虧本,不敢大膽準確投料,例如,一個蝦塘20畝,每天投下500公斤飼料,每公斤飼料為6元,則每天一個塘就用3000元飼料款,10個塘就是每天30000元費用。這種不敢投這么多飼料的思想,正是沒有正確認識投飼料量與存池量關系的結果。
須知,投飼料量與存池量有一定的關系。在準確投餌前提下,投飼料量越大,存池量就越多,這意味著產量越高,賺的錢就越多。例如按上述例子分析,若每天投下500公斤飼料,飼料系數為1時,即意味著每天增加500公斤量。若每公斤蝦產值為20元,利潤為10元,則意味著每天純利潤為5000元。認識這個基本知識,將對養殖更充滿信心。
二、估算蝦塘存池量的簡易計算法
這個方法是筆者十余年來在蝦塘親自養蝦,親自總結出來的。其基本依據是蝦的攝食量與產量存在一定比例,通過長期觀測與探索總結出來。
這個方法是:把當天總投飼料量除以3,再乘以100,所得的結果是當天蝦塘總產量。如果計算當天的蝦塘總尾數,則將每公斤尾數乘總產量,所得結果就是蝦塘總尾數。例如某蝦塘一天投4次飼料,所投飼料為40、40、40和45公斤則全池產量為:(40+40+40+45)÷3×100=5500公斤。若每公斤為60尾則總尾數為:60×5500=330000尾。
在這里要說明的是:這是個經驗公式,適用后期快賣蝦時用。對蝦攝食量隨不同的發育階段而異。具體地說,對蝦越小,攝食量就越大。例如蝦生長到每公斤60尾時,若飼料系數為1.2,而在每公斤50、60尾,甚至更小時,飼料系數則小于1.2,也可能是1.0,甚至更小。因此,在使用上述公式時,應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認識水平。在這公式中所指的飼料,是目前廣泛用于養殖對蝦的人工配合飼料,而不是其它飼料,例如野雜魚、蝦等。另外,使用這個公式與投飼料是否準確有關。如果投料不足,計算的存池量偏少。如果投料過大,計算的存池量偏大。此外,還與天氣是否正常、對蝦生長是否正常有關。例如如果天氣突然改變,攝食量減少,計算的存池量偏少。
2004年10月筆者到廣東臺山市禮樂鎮一養殖戶作對蝦技術服務。談論起某池蝦產量,當時該蝦農說有1750公斤蝦。筆者利用上述經驗公式及飼料臺內飼料狀況,指出存池量為750公斤,最多也不會超過1000公斤。當時有5個人在場,蝦農很不服氣,甚至害怕。因為如果蝦的存池量若是筆者估算的結果,會虧本。事后第5天該蝦農干塘賣蝦,結果總產量為850公斤,準確率達88%。該蝦農表示佩服。
筆者對許多蝦農介紹以上計算公式,經過反復檢驗證明該公式很有實用價值。
以上計算公式可在養殖對蝦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摸索,也許還可以總結出來更準確的計算公式。
以往有許多書刊介紹過估算存池量的方法,例如旋網計算法、拖網計算法等。但這些方法并不可取,因為可操作性難,計算結果也不準確,有誤導作用。更有甚者,憑經驗盲目決定投飼料量,更有嚴重后果。例如,有些人用估計成活率方法安排投飼料量,這實際很荒唐。因為蝦苗放入池塘后,在沒有收蝦前,是無法計算成活率。如果估計成活率錯誤,就會導致投飼料錯誤。筆者在2003年遇到一位這樣“師傅”,在蝦塘不設飼料臺,投下的飼料,蝦是否吃完不知道,蝦塘中存在多少蝦也不知道。對此,筆者當即向老板提出設飼料臺檢查蝦塘是否存蝦,有多少。結果發現,投入飼料臺內飼料原封不動,這時老板慌了,再繼續用上述方法試驗,結果試驗相同,許多個塘投下的飼料都原封不動,再后把水排干,結果也見不到蝦。以往不知投下多少飼料均被浪費,也誤了養殖時間,損失慘重,結果老板立即把該養殖“師傅”辭退,但老板損失已然慘重,養蝦者應該引以為鑒。
一、估算蝦塘存池量的意義
1、為準確投飼料提供科學依據 蝦塘存池量是指對蝦養殖過程中蝦塘中存在對蝦的產量或數量。蝦塘存池量與投飼料數量密切相關。產量越高,數量越大,投飼料量就越多。能準確估算蝦塘存池量,就可以收到準確投料的效果。相反,錯誤估算存池量,則可能帶來嚴重后果。
廣西北海市某養殖戶在2004年3月在一個約10畝池的標粗池放下700萬尾南美白對蝦苗,在放苗后的25天內曾一天投20公斤飼料,總共投下800公斤飼料。由于沒有準確地估算到蝦塘存池量,過量投飼料,導致底質和水質惡化,引起蝦病,經治療無效,只好放棄養殖,帶來2萬余元的經濟損失。
2、為賣蝦提供科學依據 蝦養殖成功要賣蝦,必須叫蝦商到蝦塘裝蝦。蝦商在安裝運輸蝦車時,必定問有多少蝦,以便安排車輛。蝦少安排小車,蝦多安排大車。如果對蝦塘蝦的存池量沒有較準確估算,蝦少安排大車運輸,蝦商有意見,如果蝦多安排小車,蝦不能及時運走,給賣蝦帶來麻煩。因此,準確估算蝦塘蝦的存池量可以收到及時將蝦賣走的效果,這對蝦商和養殖戶都很有好處。
3、增強養殖信心 筆者在長期與廣大蝦農接觸過程中,發現一個這樣的現象,就是養殖到后期,特別是養殖取得成功即將賣蝦時,蝦的攝食量大增,投下的飼料很多,每天的飼料費用很大,怕虧本,不敢大膽準確投料,例如,一個蝦塘20畝,每天投下500公斤飼料,每公斤飼料為6元,則每天一個塘就用3000元飼料款,10個塘就是每天30000元費用。這種不敢投這么多飼料的思想,正是沒有正確認識投飼料量與存池量關系的結果。
須知,投飼料量與存池量有一定的關系。在準確投餌前提下,投飼料量越大,存池量就越多,這意味著產量越高,賺的錢就越多。例如按上述例子分析,若每天投下500公斤飼料,飼料系數為1時,即意味著每天增加500公斤量。若每公斤蝦產值為20元,利潤為10元,則意味著每天純利潤為5000元。認識這個基本知識,將對養殖更充滿信心。
二、估算蝦塘存池量的簡易計算法
這個方法是筆者十余年來在蝦塘親自養蝦,親自總結出來的。其基本依據是蝦的攝食量與產量存在一定比例,通過長期觀測與探索總結出來。
這個方法是:把當天總投飼料量除以3,再乘以100,所得的結果是當天蝦塘總產量。如果計算當天的蝦塘總尾數,則將每公斤尾數乘總產量,所得結果就是蝦塘總尾數。例如某蝦塘一天投4次飼料,所投飼料為40、40、40和45公斤則全池產量為:(40+40+40+45)÷3×100=5500公斤。若每公斤為60尾則總尾數為:60×5500=330000尾。
在這里要說明的是:這是個經驗公式,適用后期快賣蝦時用。對蝦攝食量隨不同的發育階段而異。具體地說,對蝦越小,攝食量就越大。例如蝦生長到每公斤60尾時,若飼料系數為1.2,而在每公斤50、60尾,甚至更小時,飼料系數則小于1.2,也可能是1.0,甚至更小。因此,在使用上述公式時,應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認識水平。在這公式中所指的飼料,是目前廣泛用于養殖對蝦的人工配合飼料,而不是其它飼料,例如野雜魚、蝦等。另外,使用這個公式與投飼料是否準確有關。如果投料不足,計算的存池量偏少。如果投料過大,計算的存池量偏大。此外,還與天氣是否正常、對蝦生長是否正常有關。例如如果天氣突然改變,攝食量減少,計算的存池量偏少。
2004年10月筆者到廣東臺山市禮樂鎮一養殖戶作對蝦技術服務。談論起某池蝦產量,當時該蝦農說有1750公斤蝦。筆者利用上述經驗公式及飼料臺內飼料狀況,指出存池量為750公斤,最多也不會超過1000公斤。當時有5個人在場,蝦農很不服氣,甚至害怕。因為如果蝦的存池量若是筆者估算的結果,會虧本。事后第5天該蝦農干塘賣蝦,結果總產量為850公斤,準確率達88%。該蝦農表示佩服。
筆者對許多蝦農介紹以上計算公式,經過反復檢驗證明該公式很有實用價值。
以上計算公式可在養殖對蝦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摸索,也許還可以總結出來更準確的計算公式。
以往有許多書刊介紹過估算存池量的方法,例如旋網計算法、拖網計算法等。但這些方法并不可取,因為可操作性難,計算結果也不準確,有誤導作用。更有甚者,憑經驗盲目決定投飼料量,更有嚴重后果。例如,有些人用估計成活率方法安排投飼料量,這實際很荒唐。因為蝦苗放入池塘后,在沒有收蝦前,是無法計算成活率。如果估計成活率錯誤,就會導致投飼料錯誤。筆者在2003年遇到一位這樣“師傅”,在蝦塘不設飼料臺,投下的飼料,蝦是否吃完不知道,蝦塘中存在多少蝦也不知道。對此,筆者當即向老板提出設飼料臺檢查蝦塘是否存蝦,有多少。結果發現,投入飼料臺內飼料原封不動,這時老板慌了,再繼續用上述方法試驗,結果試驗相同,許多個塘投下的飼料都原封不動,再后把水排干,結果也見不到蝦。以往不知投下多少飼料均被浪費,也誤了養殖時間,損失慘重,結果老板立即把該養殖“師傅”辭退,但老板損失已然慘重,養蝦者應該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