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體病即皮膚潰爛病,是羅非魚越冬期間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的一個亞種。該病主要是由于越冬期放養密度過高、水溫不穩定、水質腐敗及飼養管理不善等原因引起,常并發水霉病。該病傳染快、死亡率高。
主要癥狀。發病初期,體表病灶較小,病灶部位充血、紅腫、隨著病情加重,病灶不斷擴大,同時病灶周圍鱗片松動、豎起,并逐漸脫落,露出壞死的白色表皮,進而表皮出現潰瘍并爛及肌肉,形成紅色斑狀凹陷,嚴重時病灶處骨骼外露。患病魚體一般病灶部位不固定,頭部、鰓蓋、軀干以及鰭基等處均可出現,解剖病魚,可見肝臟顏色變暗呈褐色,膽囊明顯腫大,且顏色變深呈墨綠色。
防治措施。①越冬池放養密度一般每立方米水體載魚量在10公斤以內;②羅非魚進入越冬池前,用4%的食鹽水浸浴10分鐘,殺滅體表病原;③越冬期間,每15-20天用優氯凈潑灑一次,使水體呈0.2×10-6濃度;④發病早期,及時隔離病魚,并注意穩定池水溫度,調節好水質,全池潑灑強氯精1次;⑤病情嚴重時,可連續外用強氯精2次, 并內服“魚康達”或“克菌威”等藥餌,每天1次,連喂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