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溫上升至20℃,開始交配。繁殖季節自5月上旬開始至8月上旬基本結束,持續三個多月之久。交配后半個月開始產卵。產出的卵已處在囊胚期。產卵時間一般在晚上10點至翌日凌晨4時,尤其在雨后的傍晚、沙面潮濕時。在整個產卵季節,每天早晨要仔細檢查產卵場的產卵情況,按腳印和剛翻動過的沙土痕跡,可伸開手指輕輕地確定產卵穴的位置,并作土標記,但不要急于搬動,因胚胎尚未固定,過早震動影響胚胎發育。
鱉卵的孵化期7月上旬至10月中旬。孵化溫度一般控制在30℃~33℃,溫度小于15℃,胚胎發育停止;高于36℃,卵死亡;溫度25℃~29℃時,孵化時間一般要50天~60天;孵化率與孵化時間密切相關,孵化時間越長,孵化率越低。一般采用人工孵化的方法,來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縮短孵化期。在孵化期間,要注意檢查溫度,過高可打開玻璃(1418,
-16.00, -1.12%)蓋散熱降溫,過低可在槽內安裝白熾燈來升溫。還要檢查沙子濕度,干燥時可灑些水,使細沙略帶濕潤即可。
稚鱉開食后,可放于稚鱉池飼養。每平方米可放60只~100只,同批孵出開食的稚鱉放于一池。起初投喂些紅蟲、蚯蚓、浮游動物等,每天投喂量為體重的10%,每天投喂兩次。最好做到“四定”。養殖初期,一般水位正好浸到沙層5厘米高,以后隨個體增大,水位逐漸增加。注意水質管理,一般每3天~5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1/3左右。
4月上旬,把冬季用加溫飼養的鱉向露天池轉移時,要嚴格分級飼養。土池養殖可單養,一般每平方米放養2只幼鱉;也可與魚混養,除青魚、鯉魚因會爭食不放外,其它羅非魚、鯽魚等都可放。精養池一般每平方米放養4只~8只,多為每平方米5只。商品化養殖多使用成鰻飼加些添加劑,加工成直徑4毫米,蛋白含量45%的顆粒或條狀飼料。或投放鱉專用飼料,飼料應投放在飼料臺內。多按鱉體重的2%~3%投量喂,并注意觀察吃食情況,以在一個半小時吃完為度。春季剛從溫室出來,可搭配投喂脂肪較多的鮮餌,如動物內臟等。水溫上升至20℃以上,可搭配投喂含蛋白質多的鮮餌料,如螺類等。成鱉池的水質,應比較肥沃,有豐富的植物,當水質過肥或腐敗時,應及時加入新水,保持水質清新。夏季高溫期,要在池上方搭棚或種瓜、果、樹遮陰;冬季要避風保溫,加深池水。
捕獲養成鱉,多采用先網捕后干塘或直接干塘捕的辦法。網捕可采用普通單層刺網、三層刺網和張網等。采取干塘捕可全部捕捉,方法是:先將池水放干,由池的一邊順次翻開泥土,捕捉潛入泥沙中的鱉。對于池面較大、淤泥較深的鱉池,若要將整個池塘的淤泥翻開較為困難。可將池水排干,等到夜晚,泥沙中的鱉會自動爬上淺灘棲息,到時可用燈光照明捕捉。或在池塘臨干之前,在池的一角覆蓋稻草或木板之類的掩蔽物進行誘捕。等池水放干后,在掩蔽物下躲藏著許多鱉,圍而捕之。也可在排水口附近,安設一陷井,這樣鱉會隨水流落入陷井內而被捕獲。
鱉的運輸比魚類容易,但在途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1.防止互斗,以免受傷。
2.防止鱉甲殼干燥,以免脫水。3.防止被蚊子咬傷。
運輸稚鱉,可用40厘米×40厘米,高5厘米左右的硬紙箱,在紙箱周圍及底部、蓋子打孔,箱內放些水草,一箱可裝500只左右。運輸成鱉,可制作淺木箱,內部用板依鱉的大小隔成數區,每區放一只,使其無法活動,底部鋪些稻草,經加蓋捆緊后運輸,也要在箱周、底、蓋鉆若干小洞。長途運輸,可在運輸途中灑些水,以保持其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