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塘后至放養前對敵害生物重新進入池塘控制與把關不嚴。多數技術人員和專業戶對清塘后至放養前也會有行害生物重新進入池塘認識不足,如在注、排水口不設密網;不隨時清除水體敵害生物等。在北方,4~5月正是魚苗下塘之時,也正是蛙類大量繁殖和產卵的季節,由于自然水體有限,蛙類多選擇池塘進行繁殖產卵,如清塘后不注意及時清除,會對魚苗造成很大傷害。
3.魚苗下塘時間與池塘中浮游生物量最大時間掌握不一致。由于空運受天氣影響很大,常常不能按預定時間抵達,因此,專業戶對池塘水體的培肥時間就很難把握,從而造成魚苗下塘后餌料生物不足或有害生物增多。因此,在魚苗下塘前后要采取浮游生物培育與適口人工餌料投喂相結合。
4.投喂餌料營養不全,投喂粗放。許多專業戶多年來一直沿襲“一把麩皮一把面”的投喂方式,嫌麻煩:而不用蛋黃和豆漿,且在投喂過程中不嚴格按照“四定”投飼,極易造成魚苗體質虛弱、消化不良。
5.不注重“倒春寒”對魚苗的損害。“倒春寒”在北方魚苗下塘后的4~5月經常發生,許多專業戶對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仍按書本知識照本宣科、死搬硬套,將魚苗下塘前水深按30~40厘米進行調節,這樣水溫極易受氣溫的劇烈變化而大幅度波動,造成魚苗凍害。因此,北方魚苗塘水深應按情況加深至0.6~1.0米為宜。
6.將魚苗培育按成魚模式進行混養。魚苗的培育不同于成魚,在混養情況下,由于品種、食性和爭食能力的不同,勢必造成體弱、爭食能力不強的魚苗死亡,故應采取單養。
7.放養密度不合理。有的專業廣放養密度大而池塘面積小,有的卻池塘面積大而放養密度嚴重偏小。這兩種不正常情況在北方魚苗培育中經常能夠看到。放養密度大而池塘面積小,極易出現高溫季節缺氧、長成規格大小不一等現象;池塘面積大而放養密度嚴重偏小,又易造成管理難度增加、魚苗攝食不均等,因此都必須予以糾正。
8.不注重拉網鍛煉。魚苗培育期間和分塘前的拉網鍛煉是增強魚苗體質和耐氧能力的重要措施,如果放棄拉網鍛煉,魚苗的體質和耐氧能力就不會提高,成活率就會大打折扣。
9.不重視分級和分塘。部分專業戶在整個魚苗培育過程中,對魚苗不分級、不分塘,采取一養到底的方式進行,極大降低了魚苗成活率和產量。
10.培育期間不進行追肥。追肥是魚苗培育中又一重要措施,它是延續和保持池塘浮游生物總量的重要手段,許多專業戶對此毫不重視,這極易造成負苗培育中、后期天然餌料的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