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養殖鱉,因通風條件差,換水量小,飼養池塘處于相對封閉狀態,使池水易富營養化而老化,從而影響鱉的正常生長。因此,加強冬季溫室養殖鱉池水的質量管理,對減少鱉疾病、提高其成活率非常重要。現根據安徽省蚌埠市水產高科公司多年來的養殖經驗,以及化驗中心的檢測指標將溫室養殖鱉的水質管理技術介紹如下。
堅持科學投餌,減少水質污染
建筑池塘時,在養殖鱉池塘北側修建一略高于水面的餌料臺,在餌料臺和池水之間修一直徑10厘米~20厘米半徑形水溝,減少因鱉爭食和跑動把餌料拖到水中造成餌料污染,同時有利于清除殘餌,并可把刷洗餌料臺的污水順著水溝排到池外,減少水質污染。幼稚鱉入池后,要進行一定時間的馴化,讓其到食臺攝食。飼料投喂要堅持“四定”,定時:上午9時、下午4時各投喂1次,使鱉養成按時進食的習慣;定量:根據每天的吃食情況和水質變化,一般日投量按鱉體重的3%~5%投喂,掌握在1小時內吃完最好;定位:將配合飼料作成細長條狀,貼在食臺上;定質:投喂全價配合飼料,并輔以鮮活餌料,防止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
加強日常管理
根據天氣情況,每天中午開啟通風孔,以利于通風換氣,使有害氣體逸出,為室內增加新鮮空氣。每天清洗食臺,防止鱉誤食變質殘渣。池內可加增氧設置,增氧并加速池內水流動,改善水質。定期潑灑二氧化氯等氯制劑,殺滅病原體,同時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待藥力消失后,可施用一些活性酵素或光合細菌,增加池內的生物凈化功能。根據池水的老化程度,定期換一部分新水。為節約能源,可在大棚內置火爐,這樣能提高室溫,減少池水蒸發,使棚內光照加強,有利于池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長;也可在火爐火墻上置一大桶,將水預熱至池水溫度相同時,抽出部分池底水,加入新水,有效防止水質老化。
移植水生植物,肥水培育一舉多得
在養鱉池中移植一些水葫蘆、浮萍等綠色植物,既可吸收有害物質,減輕水質惡化程度,控制池水肥度,又可以為鱉提供良好的遮蔽生態環境,對凈化水質有明顯的作用。這是因為綠色植物能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既凈化了水質,又凈化了棚內的空氣,同時也可以肥水培育浮游生物,合理搭配底棲動物。在幼鱉入池前,經過消毒處理后的池水,按1立方米水均勻潑灑復合肥(如磷酸二胺等)3克~5克。同時引進藻種(含綠藻較多的池水)5升~8升。經過1周后,水逐漸變綠,再引進一些水蚤轉自,放入池中。稚鱉入池后,若養殖池較大,可放入一部分鰱、鳙魚(比例為3∶1),這樣浮游植物、細菌、水生植物通過吸收水中的養分,凈化水質,鰱魚以浮游生物和細菌為食,浮游植物和細菌為鱉提供天然餌料。如此循環反復,使水質得到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