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孵出的稚鱉比較嬌嫩,體重僅有3-5克,覓食能力和抗病力較弱。如果直接放入池塘進行養殖,生長速度慢,死亡率高,容易感染疾病和遭受敵害的侵襲。因此,稚鱉出殼后要進行強化培育,精心喂養,提高成活率。
科學喂養 剛出殼的稚鱉不宜馬上收集培育,應在沙盤上或淺水盆中暫養2-3天,后再移入稚鱉池進行培育。放養密度為40-50只/平方米。稚鱉孵出3天后,體內的卵黃已吸收完畢,便開始攝食外界食物。首先應選用稚鱉專用飼料,要求其精、軟、無腐爛與霉變、營養全面、適口性好。飼料蛋白質含量46%以上的無公害綠色全價配合飼料。
投喂時應堅持“四定”原則,使稚鱉養成定時、定位的攝食習慣。高溫季節可分上、下午兩次投喂,秋季每天投一次。飼料應投在飼料臺上,投喂量可根據天氣、水溫、稚鱉生長及吃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以4小時吃完無剩余為宜。在水溫25-30℃的情況下,投喂量應占稚鱉體重的2-5%。每天投料前要進行食場清掃,以防沾污新餌料和污染水質。
科學調水和改水 有人認為,鱉用肺呼吸,水質的好壞對鱉的生長影響不大,其實不然,鱉雖然是肺呼吸,但是它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生活在水中,因此水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稚鱉的生長與培育成活率。稚鱉池較小,水較淺,蓄水深度只有30-40厘米,放養密度又高,水質極易變壞,因此應每3-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水體總量的1/3左右為宜,換水時溫差不要超過3℃。培育池可放少量的水浮蓮等漂浮植物。一是改善和凈化水質;二是可供稚鱉棲息,隱蔽,減輕稚鱉的互咬,可起到防病的作用。利用生物制劑調控水質,一般每隔10-15天用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芽孢桿菌等生物菌潑灑,改善水質;用生物底質改良劑改良池底環境。
科學防病 稚鱉的病害預防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一是生態防;二是藥物預防。生態防病就是改善稚鱉培育池生態環境,水環境,科學投餌,控制放養密度,利用鱉與水生植物種群之間的互利關系,創造一個良好的養殖生態環境;藥物預防就是在放養前,對培育池和稚鱉進行藥物消毒,操作方法為: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250-300克或含氯量為30%的漂白粉25-30克,對培育池進行消毒,消毒后將池水排盡,再讓日光曝曬2-3天,然后引入新鮮水后再放苗。稚鱉下池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20-30分鐘,殺滅有害微生物,杜絕帶菌入池,可起到一定的防病作用。隨著稚鱉快速生長,個體大小不一,應及時分級飼養,以免小鱉搶不到餌料,導致饑餓消瘦,降低稚鱉的抗病力和免疫力,引發疾病發生和死亡?傊,稚鱉的預防要以防為主,從改善生態環境、水環境,控制病原,結合科學的管理措施,就能達到預防病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