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工養鱔主要從市場上采購野生鱔種。要想養鱔成功,必須通過鱔種篩選關。從市場購買鱔種,必須嚴格挑選,最好從捕撈者手中購入用籠捉的、暫養沒超過2天的鱔種,而鉤釣鱔、電擊鱔、鱔夾子夾的鱔一般不能作鱔種,但是通過認真篩選和處理亦可人工養殖。
(一)鱔的品種選擇 在鱔的自然種群中,最適合于專業性養殖的為深黃大斑鱔和淺黃細斑鱔,而青灰色鱔只適合于農村家庭養魚時作為綜合利用的混養品種。還有淺白色鱔、淺黑色鱔等,這樣的鱔數量不多,生長不快,不宜用來發展養殖。
(二)篩選鱔種的規格 必須選擇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色澤光亮、無傷無病、游動活潑的鱔養殖。最好選擇當地的鱔種養殖,并1次放足。選小點的鱔種比較合算,一般每尾15—20克。隨著時間推遲,選養的苗種也需隨之增大,當年才能獲取較高的養殖效益。
(三)鱔種的系統篩選法 以上對鱔品種和規格的篩選,從客觀上反映了鱔種的質量優劣,實際養殖中還存在著許多不定的因素,如貯存、運輸、受傷等。所以,還得再經過下列1—2種方法進行篩選。
1.感官篩選法:憑自己的感覺和經驗進行篩選。鱔種健康活躍,用手捉起鱔能抬頭而且掙扎有力。觀察有無粘膜脫落及不正常的斑點,若身體扭曲、發紅斑、肛門紅腫、尾巴扭曲者為劣質鱔,質量好的鱔一般在池底下活動自如。觀察池內的水質清者為質量好的鱔。
2.水流篩選法:鱔喜歡逆水行,用適當的力將鱔池內水按一定方向螺旋形攪動,鱔朝相反的方向游走 (頂水),那是正常現象;若跟著水走,無力游動為劣質。
3.拍打篩選法:針對野生鱔平素驚動少的特性,篩選時用淺盆盛裝鱔,質量好的鱔拍盆后往外跳,跳不起或不跳者是劣質鱔。但是受傷和患寄生蟲病的鱔亦往外跳,所以要仔細鑒別。
4.行為篩選法:根據鱔的群聚性而篩選。從淺水無水池內觀察到,質量好的鱔成群地往四角鉆頂,單獨游走活力不佳者為劣質鱔。為了有空間便于觀察,密度應小于5公斤/平方米。
5.鉆草或鉆洞篩選法:將鱔放入池內約2小時左右,凡是不鉆洞和不鉆草者質量不好,有的鉆頭不鉆尾或鉆一會又出來的也不好。但是有部分質量不好的鱔也能鉆洞。
6.吃食篩選法:給鱔投喂為鱔總重量2%的配合飼料或3%黃粉蟲或5%蚯蚓,在溫度大于20℃時,若在2小時之內能吃完一半以上飼料者為質量好的鱔群。
7.藥物浸泡篩選法:進行藥物浸泡時,必須掌握有效濃度、時間和溫度。首選鹽水法,鹽水刺激性大,選擇時要慎重,弄不好會使鱔致死。此法同時起消毒作用,但可加速劣質鱔死亡。篩選時不要把全部的鱔放人鹽水內,采取抽樣法進行篩選,首先用手抓起鱔,將鱔放入鹽水中,濃度是:小鱔1%—2%,大鱔3%,浸泡約5—10分鐘。在浸泡過程中,質量好的鱔緊張不安漸安靜,或有規律的運動;而質量不好的鱔,因鹽水刺激傷口等,病鱔會狂跳后尾巴扭曲漸丑態百出。放入魚池后,質量好的鱔入魚巢。其次用8x1O-6(10的負6次方)硫酸酮浸泡5—10分鐘,能使劣質鱔身上的粘膜脫落。
通過上述方法篩選出的鱔種,可以大大提高其成活率和產量。當然還須掌握鱔的生活習性、鱔池的建造、日常管理、病蟲害的防止、防暑越冬和生態養殖這些,都是養鱔成功的重要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