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不佳的黃鱔苗種放養后,死亡潛伏期在3--30天,死亡率最高的可達90%以上。眾多養殖失敗的原因中,因苗種質量不佳造成的占80%左右。據筆者多年的養殖實踐經驗,挑選苗種時把握"八要" ,可確保苗種優質,避免死亡。
一要籠捕苗種
黃鱔苗種有人工繁育和自然捕獲兩種來源。 人工繁育苗質量穩定,但目前極少,難以滿足人工養殖的需要;自然水域中捕獲黃鱔的方法主要有籠捕、電捕、針釣、藥捕、針叉和徒手捕捉等,其中只有籠捕苗種成活率高,而另外幾種方式所得苗種成活率低。現有打著"人工繁殖"、"特大鱔"、 "泰國鱔"、"日本鱔" 等等苗種炒賣者,實為收集的天然野生苗,同時因其暫養時間長和販運環節多,操作不當,病傷嚴重,養殖死亡率在90%-100%,購苗種者應慎重考查,切勿輕信上當。
二要深黃大斑鱔
這種鱔個體肥壯,體色深黃,背部和兩側分布不規則褐黑色大斑,大斑從體前端至后端在背部和兩側聯接成數條斑線,性情溫馴,生長速度快,適合人工養殖。土紅大斑鱔也是優質鱔種,但數量少。淺黃和青灰色的細斑鱔生長速度慢,只適宜暫養獲得季節差價。
三要無病
鱔體表有明顯紅色帶血塊狀腐爛病灶,為腐皮病;尾部發白呈絮狀絨毛,為水霉病;頭大體細,甚至呈僵硬狀卷曲、顫抖,為體內寄生蟲病;肛門紅腫發炎突出,為腸炎病。凡帶有這類疾病的鱔,挑選時應予剔除。
四要無傷
以口中常伴有針眼、頭部皮膚擦傷、腹部皮膚磨傷、身體有針叉眼等常見。腹部磨傷,如果腹部不朝上較難發現,應注意檢查。如將黃鱔倒人3%-5%的食鹽水中,受傷個體會立即竄跳起來,這類鱔也在淘汰之列( 但也有部分特別敏感的健康鱔會竄跳,應檢查外表,仔細辨別)。
五要體表光滑、黏液豐富無脫落
病傷和中毒的黃鱔,全身或局部黏液脫落或減少,手抓無光滑感或光滑感不強,或提起黃鱔,黏液明顯脫落,這類鱔不宜選做鱔苗養殖。因黃鱔一但失去起屏障作用的黏液就不能存活。
六要掙逃力強
健康黃鱔,手抓時感覺鱔體硬朗,并有較大的掙逃力量;手抓即著、柔軟無力、兩端下垂者為不健康黃鱔。
七要敏感
將黃鱔倒人盛淺水的盆中,游姿正常,稍遇響聲或干擾,整盆黃鱔會因突然受驚抖動而發出水響聲,說明黃鱔敏感健康。那些"浮頭"、肚皮朝上的屬不健康個體,應予剔除。
八要暫養時間短、販運環節少
養殖者挑選苗種,最好能直接到捕鱔戶手中收購,且起捕的時間不超過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