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節氣前后,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云,地面輻射散熱快,故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隨著日照減弱,冷空氣降溫影響,特別是一場秋雨過后,最低氣溫下降幅度明顯。我國各地每天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之間的溫差逐步加大,這就是氣象上通常所說的日較差增大。
隨著晝夜溫差加大,養殖池中的水體也會隨著劇烈的變化。上下水層會產生急速對流,水中溶氧量迅速降低。白露節氣前后時節,午后,上層水產生大量氧盈,下層水出現氧債,但由于熱阻力,上下層不易對流。下午或傍晚溫度降低,使池塘上層水溫急劇下降,密度增大而下沉;下層水,水溫高,比重小則會上浮,由于溫度與比重的緣故,引起上下層水的垂直對流,溶氧量較高的上層水,下沉后,被下層的有機物和還原性物資氧化所消耗,原下層的低溶氧水上浮后,又因時間關系而未能獲得氧氣的補充,從而使得整池水的溶氧量降低,故半夜前后會發生缺氧。其中,水的垂直對流,還可能造成有毒的還原物質如硫化氫等從底層上升,增加了對池中養殖生物的不利作用。又由于陽光直射的位置南移,日照驟降,光合作用不強,還會造成水中溶氧量求大于供的現象。秋季如遇連綿陰雨或大霧,光照條件更差,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弱,溶氧的補充量減少。但池水各種生物的呼吸和有機物的分解作用仍繼續消耗大量的氧,使得水中溶氧求大于供,從而引起水質惡化。而經過較長時間的養殖到達秋季后,養殖池中殘餌、糞便普遍較多,池水大多污染較重,有的甚至老化,不利于水生動物的生長,也極易引起各種病害發生,因而應加強水質調控管理,改善養殖環境。
魚吃食過程是個耗氧的過程,100KG飼料只有80%-90%被魚攝入,5%-20%的飼料溶解、消散在水體中,被攝入的飼料中只有30%被魚真正吸收,其余的以糞便的形式排入水中,而排入水體中的飼料最終被分解氨氮、亞鹽,這個過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氣形成氧債,而被吸收的飼料會在魚類肝臟和腎臟中分解轉化為氨氮,并通過魚鰓部排入水體,污染水體。
白天-溫度和光照:垂直變化導致了水體中生物因子(如藻類等)和化學因子(如溶氧、氨氮等)的熱分層現象。
夜晚-泛塘:當外界環境發生突然而 劇烈的變化時,水體上下層之間突然發生扭轉混合,打破熱分層,使底層的缺氧水及有毒物質(H2S、氨等)帶到表層,造成表層水缺氧,產生泛塘。
注意
1、在飼料的選擇中,最好選擇膨化飼料,減少飼料的浪費,增加飼料利用率,減少水體中氧債的產生。
2、白天多開增氧機,最好使用涌浪機打破水體形成的熱阻力,使上下水體對流,將上層高溶氧水體與下層低溶氧水體形成交換,氧化下層水體的氧債,避免晚上缺氧。晚上涌浪機不能開啟。
3、多使用通威飼料伴侶系列,如底改3,光合細菌分解、吸附水體中的殘餌糞便等有機質,減少水體中氧債的來源。
4、晚上多配備一些化學增氧藥物,如過碳酸鈉、過氧化鈣。防止夜間缺氧。
5、白露前后建議殺一次寄生蟲,因為9月份水體溫度最適合寄生蟲的生長、繁殖。如指環蟲、車輪蟲。(淮安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