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龍安:減少化肥農藥用量 發展微生物有機肥料
2016年3月9日,來自河南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張龍安向政府呼吁:為了造福子孫后代,我國應控制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研發并推廣使用新型微生物有機肥料。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短短幾十年間,我國的糧食產量有了喜人的增長。在糧食增長的背后,我們不應忽視因為短時增長所付出的沉重代價。中國有著世界9%的耕地,化肥的使用量已經突破世界化肥總用量的35%,超出世界化肥用量上限近2倍。因為農業對化肥的過分依賴,全國已有1600萬公頃耕地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致使土壤有機質已不足1%。不僅如此,還因為化肥的利用率很低,平均只有35%,所以那些沒有為土地利用的化肥最后會隨著降雨、灌溉和地表徑流及空氣的傳播進入湖泊,內海,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繼而形成連鎖反應,惡性循環。(化肥利用率以水稻為例:1、氮肥利用率:硫酸銨45.4%,尿素34.8%,碳酸氫銨26.8%。2、磷肥利用率:磷肥利用率一般為10%—25%,平均為14%低于氮肥利用率。3、鉀肥利用率:鉀肥利用率在11%—77%之間。)國家已意識到化肥的濫用對于環境的破壞,在“五中全會”中提出力爭在2020年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
水產養殖中的“肥”、“活”、“嫩”、“爽”
水至清則無魚,所以才要“渾水摸魚”。“肥水”在水產養殖中具有重要意義,化肥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現在已經有部分省市地區明令禁止化肥養魚,主要原因是對水庫水質的破壞,但還是會有人不惜鋌而走險偷偷用化肥養魚。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1、成本低。尿素的出廠價大概只有市面中檔肥水藥的四分之一而且用量較小。2、見效快。化肥大多都是無機肥料,一般只含1,2種肥分(成分),施入水中易被分解,氮肥能夠被浮游植物直接吸收和利用。
表彰歸表彰,還是要回來繼續批斗的。
化肥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看似經濟實惠,卻也有著它不可逆的缺陷和隱患。
對縊蟶的危害:
大量不當使用化肥,水體和土質迅速惡化,造成大面積污染,氨氮增高,亞硝酸鹽過高,硫化氫超標,溶解氧下降,土質板結硬化導致縊蟶生長緩慢。同時隨著農業化肥的發展,除了原有的化學成分外,添加了其它針對農業生產所需原素,而這些原素對水產養殖是無益的,不適合藻類培養,既限制藻類繁殖又影響縊蟶成長。許多有害物質殘留在貝類體內,也影響著人們的健康。
亞硝酸鹽是氨氮轉化成硝酸鹽過程中的中間產物,一旦硝化過程受阻,亞硝酸鹽就會在水體內積累,在貝類養殖中大量反復使用化肥,造成氮素的大量積累,加之氨氮轉化過程較快,而亞硝酸鹽轉化硝酸鹽的時間更長,氨氮過高破壞了硝化自凈平衡狀態。不僅縊蟶、其他水生植物無法吸入大量氮素,含氮有機物無法進行有效的轉化,硝化過程受阻,造成亞硝酸鹽大量積累。氨氮、亞硝酸鹽對縊蟶毒性較強,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貝類濾食、呼吸系統進入血液,可使正常的血藍蛋白氧化成高價血藍蛋白,影響載氧的蛋白功能,出現組織缺氧從而導致貝類缺氧至窒息死亡。
縊蟶中毒后的癥狀:停止濾食,觸動時反應遲鈍,蟶殼發白灰暗,死亡時整個殼體移出洞穴,兩條吸水管僵硬伸出體外,豎立穴口處。另外因化肥使用不當引起的pH值的過高與過低以及硫化氫超標都會誘使縊蟶死亡。
對海蜇的危害:
有些養殖老板對化肥的使用還是心存芥蒂的,主要是因為不可控因素實在太多。尤其是輪捕、套養的海蜇池塘。說一件因養殖中化肥使用過量所導致的不良事件。在之前文章中有提起過2013年的氣候雨季較長,7月下雨21天。在有限的晴好天氣下大家都在絞盡腦汁的肥水,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一位養殖老板在陰天上午使用大量化肥肥水,中午天氣轉晴并且無風,下午兩點水色已經是深褐色了,大海蜇因“應激”反應紛紛“拱網”,不久即出現“縮水”狀況。套養海蜇不論大小均全部“鼓泡”漂浮于水面。因為“死汛”池水無法大排大換,當時只得臨時使用漂白粉進行殺藻處理,不過這就像下雪天老板叫我在外面掃雪是一個道理,杯水車薪。最后從出現問題到解決問題(賣掉),不過數個小時養殖老板損失不下十萬元。這還不包括無法估計和看不見的損失,所以從那兒以后我對化肥調節水質的印象只有“肥”,絕對“肥”,沒什么“活”、“嫩”、“爽”。
另外因化肥起效快,持續時間短,或引起藻類大量繁殖后因養分驟減而發生的“倒藻”現象,同時藻類大量死亡也會影響到水體中的溶解氧。大量施用化肥會使池塘“沙漠化”,容易滋生泥皮和青苔,導致后續肥水、培藻困難,是為“飲鴆止渴”。
對魚類的危害:
作用原理可以參考“對縊蟶的危害”。
池塘突然轉變顏色,水面泛起氣泡,浮游生物大批死亡,魚攝食不旺時,很可能引起“泛塘”。一般水體中氮的含量超過1毫克/千克即說明該水體質量受到污染。魚塘長期施用過磷酸鈣和硫酸鉀會形成砷的積累,干塘后池水排放到自然水域增加了對水體的毒害。淡水缺氮,海水缺磷,所以養魚老板愿意大量補充氮肥,但當氮磷比達到15:1—20:1時也是誘發池塘藍藻爆發的成因之一。
結束語:
正視養殖的風險,求快不如求穩,與其不斷殺藻給池塘“寬衣解帶”,何不適時“減減肥”輕裝上陣?減少化肥的使用頻度,不僅是造福于水產養殖,更是對社會與自然的一種回饋。
作者:東港拜耳水產養殖服務部,由小灰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