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是世界范圍內水產養殖最為廣泛的優良品種之一。鏈球菌病是我國羅非魚養殖過程中最為嚴重的細菌性病害,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90%以上,給羅非魚養殖帶來極大的風險。為做好2016年羅非魚鏈球菌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標
鏈球菌病預防率達到7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達到60%以上,降低鏈球菌病危害損失。
防控策略
加強羅非魚鏈球菌病流行病學監測,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主要圍繞免疫防控、生態防控、抗病品種培育及應用等綠色防控技術,顯著降低羅非魚鏈球菌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禁用畜禽糞便投喂,減少鏈球菌滋生。通過安全合理使用藥物,避免耐藥菌株的產生,以及免疫防控和生態防控相結合,保障羅非魚養殖的產量和質量安全。
防控措施
本防控措施由相關專家提供,僅供防治工作中參考。具體措施應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在相關專業機構和人員指導下實施。相關用藥處方應由執業獸醫開具。
(一)重點防控時期和區域
重點防控區域包括海南、廣東、廣西、云南和福建等省份或自治區的羅非魚主養區;其中海南省的6—10月份是鏈球菌病的重要防控時期,而廣東、廣西、云南和福建等省份的7—9月份為防控的主要時期。
(二)主要技術措施
1.藥物防控
發病時使用體外消毒劑藥;5—10mg/kg體重的氟苯尼考、50—100mg/kg體重的鹽酸多西環素粉連續使用一周,休藥期需大于30天。投喂大蒜素200mg/kg體重,連續喂3—5天,第5天后用酶合益生素0.5—0.8g/m3全池潑灑;利用具有無乳鏈球菌抗菌活性的中草藥對鏈球菌病進行防控。
2.免疫防控
通過復合中草藥制劑(黃連、黃芩大黃和黃柏等)或其他飼料添加劑(寡聚糖、人工合成的脫氧核糖寡核苷酸CpG-ODNs)等進行投喂,提高羅非魚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3.生態防控
以保持良好的養殖環境為重點,通過水質、底質等調控措施,營造利于羅非魚健康生長的環境,環境改良主要包括生物改良技術和理化改良技術。
(1)生物改良技術:主要是通過能夠分泌高活性消化酶系、快速降解養殖廢物的有益微生物改善養殖環境,市場上這類水產養殖使用的益生菌產品主要包括光合細菌、芽孢桿菌、放線菌、蛭弧菌、乳酸桿菌、硝化和反硝化細菌、有效微生物菌群(EM)等,具體使用方法參照產品使用說明書。另外,可以在養殖水面種植約10%水面的水葫蘆、水蕹菜、魚腥草、浮萍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凈化養殖水體,避免水質惡化。
(2)理化改良技術:池塘水質的物理處理方法主要包括曝氣、過濾、沉淀、吸附、氣浮、泡沫分離和磁分離、臭氧和紫外線殺菌消毒等技術,化學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學反應來處理水中污染物或懸浮膠粒,市售產品主要有氧化劑、還原劑、絮凝劑和消毒劑等。針對養殖生態系統的池塘底質的改良產品相對較少,其主要修復措施放苗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嚴格清塘。干法清塘:池底留8¬¬—12cm深的水,每畝使用60—70kg生石灰或4—5kg漂白粉,生石灰用水溶化后不待其冷卻立即潑灑,用泥耙使其跟塘泥充分混合,效果更佳。帶水清塘:每畝1米水深池塘用生石灰140—150kg,用水溶化后全池潑灑,漂白粉的用量為14—15kg,清塘后7天可放魚。
4.綜合防控
放苗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對池塘進行消毒;一般土塘放苗密度(規格為體長3—5cm/尾)控制在每畝1500—2500尾之間,可搭配少量鳙魚和鰱魚調節水質,也可混養適量蝦等品種,定期使用調水和底改微生物產品改善養殖池塘水質,防止有害藻類和病菌的大量滋生;養殖過程中禁止投喂畜禽糞便;高溫易發病季節,進行充分的人工增氧,減少飼料投喂量,定期投喂大蒜素等中草藥制劑;發現病魚、死魚應及時清除,分離病原進行藥敏實驗,篩選敏感的化學藥物進行防治,并且嚴格按照藥物的使用劑量和休藥期進行操作,嚴禁使用水產禁用獸藥或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