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這個之前還是要和大家分享一個現象:在真正的高位池養蝦或者可以天天排污、吸污的水泥池養蝦,極少或者根本沒有白便現象,白便現象往往發生在不能排污尤其是不能底排污的土池養蝦池塘。因此水體污染尤其是底部污染就成了對蝦白便的罪魁禍首,而污染源無非就是殘餌、糞便、生物體尸體等以及由這些滋生的大量細菌及毒素等。
曾有人提出對蝦白便是因為攝食了自己的糞便(大家可以想象下,至少是攝食了受到糞便污染的飼料);也有人提出過將投料控制在1個小時內吃完,可有效管控白便,主要理由是在高溫季節,飼料投到水體后,短時間內很容易滋生細菌、變質,時間久了(超過一個小時或2個小時),對蝦尤其是個頭大的蝦會進行二次攝食(已經在水體里面變質的飼料),這就是為什么專死大蝦、或者養蝦戶稱之為長得快死得快的怪現象,歸其原因,還是攝食了有毒、有害、變質(在水中)的物質及飼料;有人嘗試用紅薯條來防控白便,不是神招,實在是無奈之舉,個中原由主要是降低了水體污染、減少了食物被感染,也許的確表面上看白便是少了,但經濟、科學嗎?
既然對蝦白便的主要原因是水體、底部污物積累污染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有害細菌及毒素等、以及攝食了受到污染、變質了的食物引起,要從根本上防控對蝦白便,只能是盡可能減少污物積累污染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細菌及毒素等;及時、定期排掉污物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對于大多數土池養蝦卻極難做到,因此深受白便之害。
如何有效減少池塘內污染物的產生及積累以及如何促進池塘內污染物的轉化利用,這是防控對蝦白便甚至防控大多數水產病害的根本出路所在。在現有的池塘條件、水質條件以及配套設施條件下,防控對蝦白便只能是從以下三方面重點入手:
1、選用優質飼料(利用率高、污染低)并正確投喂(在1-1.5小時內吃完);
2、外環境調控(水質及㡳質調控及處理):主要包括水體屬性調節、菌藻調節及維護、底部管理等;
3、內環境調控:主要是蝦體的胃腸道菌群落維護(減少污染、提高吸收利用率)、非特異性免疫力的提高以及對肝胰臟器官的保護等。
優質乳酸菌除了對于內環境的調節與保護作用外,對于外環境的水質調控及保護(主要是降低污染)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