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的人工養殖歷來是養殖者關注的熱門。欲獲得理想的養殖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六點。
一、暫養鱔選鱔苗要嚴加把關
多數養殖戶受秋冬季與春夏旺季的成倍差價影響,認為“黃鱔命賤”而盲目建場大量收購黃鱔暫養,由于缺乏基本的養殖技術,收購來的黃鱔短期內就大批死亡。其主要原因是收購的黃鱔多數受傷,鱔入池感染而誘發水霉病所致。同時,長時間、高密度運輸,相當數量均已患發燒病,加之農藥毒捕和電捕的黃鱔混于其中,使養殖者無所適從。正確的方法是首先對捕捉或收購的鱔應觀其色、試其力、察其傷,健康的黃鱔體表皮鮮艷光潤,粘液均勻,無傷無殘,頭、尾、肛門正常,若頭部腫大,粘液脫落,肛門紅腫或有外傷的黃鱔一律淘汰;然后將“正常”的鱔放入3%-5%食鹽水溶液中3-5分鐘消毒選苗,凡射出盆或沉于盆底不愛活動,用手一抓即著的黃鱔應予淘汰,在盆中自由游動的黃鱔即可選用。
二、保持良好的地氣通透性
不少養殖戶采用屋頂或全封閉水泥池養鱔,阻礙了地氣通透。鱔池的修建應做到防逃,注水和適當保持滲水能力。為利于地熱交換,池底應用磚鋪而不要全抹水泥沙漿。
三、杜絕同一池中大小鱔混養
黃鱔因有大吃小的惡癖,鱔池面積不宜過大,否則喂食、消毒、換水等管理不便,更重要的是鱔池過大,不能達到鱔苗的分期分批飼養,易造成大吃小尤其在飼料不足的情況下更為嚴重,造成嚴重損失。
四、創造優良的水質
環境用水方面,一些養殖戶只注重換水,忽略了水質和水的酸堿度,導致許多致病因素。養鱔用水在保持“肥、活、嫩、爽”的基礎上還應注意其酸堿度須保持在ph值6-8之間,可用試紙進行測試。若值小于6時,要向池內撒施石灰;若大于8時向池內潑灑食醋溶液或稀鹽酸溶液進行調節。換水時應注意水溫,用水溫度與鱔池內水的溫度差不得超過3度,否則黃鱔易患感冒。
五、重視夏季氣溫和溶氧調節
夏季氣溫炎熱,溫度偏高,易使鱔池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導致黃鱔缺氧發燒造成死亡。故應在鱔池埂上培育豐富的水草,利于遮蔭和提供隱蔽的環境。在鱔池中放養適量泥鰍(占鱔魚重量10%-15%為宜),有利于清潔水質和有效地給水體增氧。還應勤換水,水溫應控制在30度以下,盛夏還要搭蓋遮陽網。
六、注意科學投飼方法
許多養殖者不了解黃鱔的食性,一味投喂米飯、糠、麥麩,結果黃鱔吃食少或根本不吃。黃鱔飼料應采用昆蟲餌料蚯蚓、蠅蛆、黃粉蟲等、動物內臟、下腳料和自配飼料魚粉、面粉、蠶蛹、豆粉等植物性飼料結合使用。剛下池的黃鱔應搞好訓食,先投喂活動性昆蟲餌料,然后逐步添加其它飼料,做到循序漸進,才能使黃鱔正常迅速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