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頭野鴨的抗病能力比家鴨強,一般成年鴨較少患病,但育雛期對溫度、飼料品質和營養水平的要求較嚴,很少因傳染性疾病而死亡。因飼養管理不當使雛鴨患病死亡,則是雛鴨死亡的主要原因。冬季和早春氣溫低,育雛管理如不注意保溫,則鴨雛易扎堆或受寒拉稀,感染肺炎并造成死亡。霉變飼料易引起綠頭野鴨霉菌中毒,其死亡率高于北京鴨與紹鴨。因此,野鴨飼料必須新鮮。
雖然綠頭野鴨抗病力強于家鴨,疾病較少,但在人工馴養及常與其他禽類接觸的條件下也可感染不少禽類疾病。?砂l生的疾病有鴨瘟、鴨病毒性肝炎、禽流感、禽霍亂、鴨疫巴氏桿菌病、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禽丹毒、衣原體、絳蟲病與棘頭蟲病等,F介紹部分常見疫病及防治方法:
鴨瘟
病原 鴨瘟又稱病毒性腸炎,是鴨瘟病毒引起游禽類候鳥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綠頭野鴨易感染發病。本病可全年發生,但夏秋季多發。幼鴨、成鴨均可感染,種鴨發病死亡率高。病原存在于病鴨及帶毒鴨分泌排泄物中,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交配、傷口與吸血昆蟲等多種途徑傳播。
癥狀 潛伏期2天~5天。病鴨精神沉郁,厭食或絕食,腿麻痹無力,嚴重腹瀉,拉綠色稀糞。鼻流黏液,呼吸困難,眼流漿液性或黏液濃性液體,結膜出血有小潰瘍。部分病鴨頭頸腫脹。病程2天~10天。
病變 頭頸皮下水腫,皮膚出血,體內黏膜漿膜及多處器官出血。肝、脾臟腫大出血及灰黃小壞死灶。特征病變為口腔、食道及泄殖腔黏膜壞死,形成灰白色或黃褐色痂。腸黏膜出血及小壞死灶,小腸環狀帶出血,腫脹及表面壞死。
防治 在疫區,每年用鴨瘟弱毒苗對鴨群定期接種,可預防本病。20日齡雛鴨或成年鴨用苗后免疫期可達半年。發病后鴨瘟弱毒苗全群緊急接種也可控制疫情。病鴨用鴨瘟血清0.5毫升/只肌注,有一定療效。同時作好鴨場消毒及病死鴨處理。
病毒性肝炎
病原 是鴨肝炎病毒引起雛鴨發生的一種傳染病。本病主要發生于5日齡~10日齡雛鴨。在孵化季節,可在雛鴨中很快傳播,常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癥狀 潛伏期1天~4天,突然發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委頓,不能隨群走動,不食,眼半閉呈昏睡狀態,有的腹瀉。隨后病鴨出現神經癥狀,不安,運動失調,身體倒向一側,兩腳發生痙攣,數小時后死亡。死前頭向后彎,呈角弓反張姿態。
病變 肝臟腫大柔軟,外觀呈淡紅色或花斑狀,表面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脾臟有時腫大,外觀有花斑。多數鴨腎臟充血,腫脹。其他臟器無明顯變化。
防治 本病尚無治療藥物。發病后可用高免血清或康復后鴨的血清進行早期治療(0.5毫升/只,肌肉注射),可減少死亡和阻止疫病的擴散。另外在收集種蛋前2周~4周,給產蛋雌鴨肌肉注射弱毒鴨肝炎疫苗,可通過卵黃將母源抗體傳遞給雛鴨,使其在15天內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對無母源抗體的雛鴨也可直接注射弱毒鴨肝炎疫苗。
鴨疫巴氏桿菌病
病原 本病又稱鴨傳染性漿膜炎,由鴨疫巴氏桿菌引起,主要感染家鴨,野鴨亦有易感性。1周齡~8周齡雛鴨易感染發病,惡劣環境及大腸桿菌等并發病可促進發病,死亡率20%~75%不等。
癥狀 急性病鴨眼鼻分泌物增多,咳嗽與噴嚏,腹瀉及運動失調,病程2天~3天。慢性者拉稀,消瘦,步態不穩。部分病鴨有神經癥狀。
病變 特征性病變為心包、肝周及氣囊附著灰白色纖維素。脾臟腫大,充血斑。有時見鼻竇內黏液濃性滲出物。
防治 氯霉素每千克0.4克~0.6克或每千克0.6克~0.8克土霉素,拌料投藥3天~5天,配合使用B族維生素有較好的效果。根據用藥效果,交替使用慶大霉素、新生霉素及林肯霉素亦能顯著降低死亡率。
平時應加強鴨舍通風、干燥、防寒及清潔衛生工作。鴨疫巴氏桿菌滅活苗或與大腸桿菌混合滅活苗接種7日齡~10日齡雛鴨,可預防本病。
鴨霍亂
病原 鴨霍亂也叫鴨出血性敗血病、鴨巴氏桿菌病。是由禽型巴氏桿菌引起的對鴨危害極大的傳染病。成年野鴨較易感染發病,死亡率很高。
癥狀 急性型鴨群突然死亡;亞急性型病鴨精神不振,體溫升高,不食,愛喝水,不喜歡活動,呼吸加快,下痢,拉綠色或白色稀糞,發病快,死亡率高;慢性型病鴨關節水腫,跛行,常見咳嗽。
病變 最急性病例尸體剖檢常未見特殊病變。急性病例,可在皮下組織、心冠脂肪、肺、氣管、腹腔漿膜發現大小不等的出血點;腸黏膜有程度不同的充血,出血,尤其十二指腸最為嚴重;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表面密布針頭大灰黃色壞死點。
防治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清潔衛生,發現有病發生,必須封鎖,隔離和消毒。發病鴨群,注射出血性敗血癥血清。未發病鴨接種禽霍亂疫苗,1月齡以上鴨,肌注2毫升。在飼料中加入磺胺噻唑0.5%~1.0%,連續喂幾天,同時加喂B族復合維生素,可減少產蛋下降等副作用。每只成鴨肌注鏈霉素10萬國際單位或青霉素2萬國際單位,每天兩次,可治療本病。
曲霉菌病
病原 由煙曲霉菌引起的一種真菌病。發霉飼料、墊草以及霉菌污染的食槽、用具是主要的傳染源。野鴨吃了霉變的飼料,易引起霉菌中毒,死亡率較高,尤其是幼鴨。
癥狀 多發生于2周齡內的雛鴨,病鴨精神萎靡,閉眼瞌睡,食欲減退或不食,口渴,吞咽困難。病情嚴重時,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口鼻有分泌物,后期下痢,消瘦虛弱而死亡。
病變 氣管和支氣管中有淡黃色滲出物,肺部有小米粒大到綠豆大的黃白色或灰白色結節,較為堅實,內容物呈干酪狀,含大量菌絲體。
防治 不喂發霉飼料,食槽、水槽、用具每天洗刷,保持清潔。鴨舍應通風、清潔、干燥,墊草保持干燥,鴨舍定期進行消毒。治療可在飼料中加入制霉菌素,雛鴨每只每天用量為2毫克~3毫克。
衣原體病
病原 為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多種禽類接觸性傳染病。野鴨也可感染。病原經病鴨呼吸道及消化道排出,健康鴨吸入空氣中糞塵或飛沫而感染,也可經蛋傳播。飼養管理不良,沙門氏菌及鴨疫巴氏桿菌也可并發感染本病。
癥狀 幼鴨精神不振,食欲廢絕,眼鼻發炎,呆立顫抖,步態不穩,腹瀉衰竭,后期痙攣死亡。
病變 病變類似鴨疫巴氏桿菌病及大腸桿菌病。氣囊、心包、肝、脾臟表面觸片,姬姆薩染色鏡檢,單核細胞漿內見包涵體可以確診。
防治 氯霉素、金霉素混料投服,可同時控制鴨疫巴氏桿菌病及大腸桿菌病。
平時禽舍應防止其他禽類及野鳥進入,加強場地清潔衛生及消毒。
鴨棘頭蟲病
病原 是多形棘頭蟲寄生于鴨科禽類腸道而引起的寄生蟲病。綠頭野鴨易感染,幼鴨危害嚴重,死亡率高于成鴨。棘頭蟲常以幾種淡水蝦類為中間宿主,鴨吞食含有感染性幼蟲的蝦類而發病。感染季節多為7月~8月。
癥狀 幼鴨嚴重時表現為貧血、衰竭與死亡。成鴨多無明顯癥狀。
病變 小腸內寄生的蟲體呈橘紅色,長幾毫米至14毫米,腸有黏膜出血與潰瘍,漿膜增生小結節。
防治 可用硝硫氰醚,每千克體重每次100毫克~125毫克投服,或用四氯化碳,每千克體重0.5毫克~2毫克1次嗉囊投入。
平時應每年干塘,消滅中間宿主,定期驅蟲及加強鴨糞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