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它蘑菇不同,銀耳各級菌種的生產是雙菌培養,即不管制作母種、原種或種植種,在每支試管、每個菌種瓶、每個種植袋(甚至每個接種穴)中都必須讓銀耳菌絲(雙核菌絲,又稱白毛團或芽孢狀菌種)和伴生菌香灰菌絲在培養基(料)中按比例、協調地生長,才能培養出有實用價值的,可以用于實際種植的有效菌種。
為了保證銀耳生產上用的菌種之質量,科研人員首先把銀耳雙核菌絲"白毛團"、酵母狀分生孢子"芽孢"、香灰菌絲(又稱羽毛狀菌絲、耳友菌絲)分別單獨分開培養,分開保藏。只有到了制種季節才把兩種純菌種搭配起來,進行混合培養,制成生產上用的各級母種、原種或種植種供各地菌種場或種植者使用。由此可以知道,研究單位保藏的銀耳菌種和生產單位使用的菌種是不同的。研究所用的銀耳菌種,可以說是一種始祖菌種,是社會上一切生產種的老祖宗,育種學家們稱之"原原種",是單一菌種的純培養物。這些純菌種供育種、研究專用,一般不對外供應。而社會生產用的銀耳母種、原種和種植種則是雙菌培養物,即把銀耳菌絲或芽孢與香灰菌絲(子囊菌)同時接種在培養基中進行混合培養。這樣的菌種一般只使用一次。否則在轉管時容易人為地把雙菌分開,使培養物中銀耳菌絲逐漸減少,絕大部分剩下香灰菌絲而致使銀耳種植失敗。下面介紹銀耳菌種的分離、制備及保藏技術:
㈠ 分離技術 獲得銀耳菌種的方法主要有擔孢子彈射分離法、組織分離法和耳木分離法。
1.孢子彈射法 這是利用新鮮的、成熟的子實體自動彈射出擔孢子來獲得純菌種的方法。取朵大、色白、無病蟲害的新鮮銀耳作為種耳。
用無菌水漂洗銀耳數次,再用無菌紗布或吸水紙,把銀耳表面
的水分吸干。因為耳片表面若有薄水層,便會影響銀耳擔孢子的彈射,并容易污染上雜菌。再把種耳切一小塊,以放入三角瓶或放入試管中不會碰到瓶壁或管壁為度,隨后用不銹鋼小鉤鉤住小耳片,迅速懸掛在三角瓶或試管內,同時注意勿使種耳碰到培養基表面,以防污染雜菌,塞上棉塞,然后放在20-25℃條件下,經24小時,從耳片上彈射出來的擔孢子,落在光滑的培養基表面上形成一個霧狀的孢子印。此時,在無菌箱或無菌室中,將懸于瓶內的耳片取出,再塞上棉塞,移到20-25℃的室中培養,經2-3天,培養基表面就會出現許多乳白色、糊狀的小菌落。此系銀耳的酵母狀分生孢子。當培養基上出現酵母狀分生孢子的菌落時,為了防止和減少污染,應盡快地進行提純,即挑取少許沒有雜菌的銀耳酵母狀分生孢子,移入新的試管中進行培養。不管銀耳擔孢子或酵母狀分生孢子都不容易萌發成菌絲,所以直接用于生產時有困難,目前已較少采用。不過,為了獲得銀耳有性繁殖的后代,必須采用擔孢子分離法,并使之萌發成單核菌絲,然后進行配對實驗。
2.組織分離法 和香菇、平菇不同,銀耳組織分離法比較難操作,實用意義也不大。因為耳片一旦膠質化之后,就不容易再長出菌
絲,況且段木種植的或野生的銀耳,暴露在外界的
生長時間很長,耳片上必定會附著各種雜菌,組織分離時既不容易把附著的雜菌洗掉,又不容易用藥品進行表面的滅菌處理,且容易導致銀耳和條菌同歸于盡。只有位于樹皮和木質部之間的肥厚的耳基比較容易進行組織分離,可以獲得銀耳的純菌絲。不過用耳基分離來的銀耳純菌絲常是鵝黃色的或橙黃色的,不是純白的,菌絲生長的速度也比較慢,效果也不太理想。
3.耳木分離法 利用長了銀耳子實體的段木(簡稱耳木)來進行分離,是目前獲得有實用價值的銀耳菌種最主要的方法。
耳木分離法的主要技術是排除耳木中雜菌的干擾,防止分離時污染雜菌,必須把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單獨分離出來。對初學者來說,耳木分離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必須反復練習,直到掌握分離的要領。耳木分離法的主要步驟如下:
(1)耳木選擇 在長第一、二批銀耳時,取長耳最多,質量最好(尤其是片寬、色白),雜菌最少的耳木一小段,作為分離材料。分離材料經風干,并用熏蒸劑驅蟲(特別是螨)后,移入無菌箱或無菌室中進行分離。
(2)耳木滅菌 先把耳木鋸成2-4cm厚的木輪,然后去掉樹皮、耳基,放入接種箱(室)中,耳木表面用0.1%升汞水或70%酒精揩擦滅菌。技術熟練者也可以不經表面滅菌,就進行分離。
(3)耳木取種 通過耳基著生處把耳木縱切成兩瓣。然后,在耳基著生處的正下方木材內部剃取極小的木屑粉末(不能用小木片,接種塊越小,得到銀耳純菌種的機會越大,接種塊越大得到香灰菌絲,或香灰菌絲夾雜一點銀耳菌絲的機會越多),接種在試管中的培養基表面。接種后,把試管放在20-28℃的室溫下培養,數天之后接種塊的周圍就開始長出菌絲來。
(4)分離結果 由于分離的技巧不同,分離的結果也不一樣。大致可以得到如下幾種結果:
只得到銀耳菌絲;只得到香灰菌絲;同時得到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但香灰菌絲占絕對多數;得到銀耳酵母狀分生孢子和香灰菌絲。如果有雜菌干擾,分離的結果就更復雜了。
為了獲得有生產價值的銀耳菌種,在分離后的第3-7天內要天天觀察,把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單獨分離出來。
銀耳菌絲的特征: 白色、淡黃白色以及由白色至黃色之間的各種中間色,氣生菌絲直立、斜立或平貼于培養基表面,基內菌絲生于培養基里面。菌絲直徑l.5-3微米,有橫隔膜,有明顯的(但不是每個橫隔膜上都有)鎖狀聯合,生長速度比一般蘑菇緩慢。在某些情況下,在培養基表面會出現纏結的菌絲團,并逐漸膠質化,變成小原基,長出小耳片。當雙核菌絲開始膠質化時,在菌絲頂端可以發現有若干擔子樣的膨大細胞,這意味著雙核菌絲已進入結實階段。雙核菌絲繼代(移植)后或繼續長出新的菌絲,或迅速膠質化,長出耳片,也可以變成粘糊糊的酵母狀分生孢子(取決于菌株的菌齡、發育程度、培養基表面的水層,接種針熱或冷,接種時手勢輕或重等刺激).由雙核菌絲斷裂成的"酵母狀分生孢子"在適宜條件下變成銀耳菌絲。
香灰菌絲的特征: 菌絲初無色,大量生長時白色,羽毛狀, 常有特別細長的主干和側生的略呈"羽毛狀"的分枝,老菌絲變淡黃色,淡棕色,培養基逐漸由淡褐色變為黑色或黑帶綠色。培養基表面的氣生菌絲灰白色,細絨狀,有時有碳漬的黑疤,分生孢子梗近掃帚狀,分生孢子少見。若用木屑培養基,破瓶后可發生黃綠色至草綠色的近橢圓形的分生孢子。在段木表面可以產生扁平黑色的子座。已知香灰菌可能不是單一個物種,可能隸屬于碳團屬和碳豆屬。有3-4種,其中有一種經鑒定初步認為是阿切爾碳團(Hypoxylon archeri).